农资网> 技术 >正文

桂花鱼(鳜鱼)病毒流行特点及防治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6:54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951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鳜鱼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为病毒,该病每年4月中下旬水温约20℃以上可发生,至1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时不治自愈,发病高峰期多出现在7-10月间。

病鱼呈鳃苍白、肝苍白、内脏局部充血、腹水、肠内充满黄色粘稠物等典型症状。但80%以上病鱼混合感染细菌、 寄生 虫而呈多样化症状,交杂着红肿、多粘液、溃烂等症状,个体的病症有的为鳃白、肝红、肠黄伴壁红;有的鳃红、肝白、肠黄……

该病具有显著的传染特征,疾病由始发池经同一水源呈辐射状蔓延。病原具有垂直传播的特性,通过鳜鱼亲鱼携带病原越冬并传给子代。疫区鳜鱼携带病毒率高,正常情况下病毒在鱼体内处于潜伏状态,当受到外来刺激时才引起机体病变。

防治技术

1、种质

(1)在江河筛选野生、强壮的原种(目前广东省大多数 鱼苗 场因沿用多年流传的亲鱼而成近亲繁殖、种质退化状况),精心培育亲鱼。

(2)利用PCR检测鳜鱼病毒技术,监测亲鱼携带病毒情况,对携带病毒阳性鱼作淘汰或隔离处理(如亲鱼量不足等原因,而将带毒亲鱼保留下来,其后患较多。其一是该鱼苗场会形成疫区;其二是子代鱼将可能带毒,等等。可利用避免鱼体“应激”或提高鱼体“应激”能力的原理得以遏制病毒病的诱发与发展,其方法将在以下述及)。

2、发病季节前

(1)对亲鱼和苗种采用背肌注射疫苗。亲鱼免疫时间掌握在人工繁殖前1-2个月。免疫的亲鱼产卵顺利,死亡率减少,受精卵孵化率和鱼苗生长均达正常水平,免疫亲鱼的子代在发病季节的存活率普遍高于未免疫亲鱼的子代约5%-15%。苗种在体长约8-10厘米可进行免疫,苗种免疫的有效率达80%以上。

(2)苗种下塘前对池塘底质进行理化等因子检测、对症采用底质改良剂以维护底泥微生物种群。有条件的可干塘翻晒底泥,结合底质改良措施,效果更佳。

3、发病季节期间

(1)采用“水体营养级别测定法”预测养殖水质变化趋势。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施用“嫩绿剂”促进“瘦”水塘藻类繁殖生长,提高产氧能力;施加“净水剂”使“肥”水塘降低氨氮、亚硝酸氮等有害物质;添加微生物改良剂调节底泥、水中微生物种群组成与数量,以维持水生态稳定。

(2)对饵料鱼先进行杀灭细菌、寄生虫的药浴,投喂药饵等处理后才投放到鳜鱼塘,减少在鳜鱼塘直接施放药物对鳜鱼的刺激。投放饵料鱼量涉及合理的养殖容量,对鳜鱼精养塘,以3―5天添加一次饵料鱼为宜。

(3)监测细菌、寄生虫等病原感染鳜鱼,对症温和处理。复配中草药的水体消毒剂“桂花-2号”和口服制剂“桂花-3号”,其药性温和、适应性广,两种药配合适用于对刺激性药物敏感的鳜鱼的细菌病防治和病毒病预防。

(4)通过饵料鱼多种维生素等添加剂的利用,以及控制适口饵料鱼规格(如鳜鱼吞食3-5尾饵料鱼才有饱感,促进适当追捕运动。)以减少鳜鱼脂肪积累,提高机体免疫力。

分享
1
上一篇:水稻鄂晚11号有哪些缺点?什么时候播种?如何栽培? 下一篇:桂花靠接换种技术要点浅析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