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秆锈病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6:25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898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症状 小麦 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南方冬麦区及东北、华北的内蒙古、西北春麦区。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或褐黄色,排列不规则,散生,常连接成大斑,成熟后表皮易破裂,表皮大片开裂且向外翻成唇状,散出大量锈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小麦的成熟时,在夏孢子堆及其附近出现黑色椭圆至长条形冬孢子堆,后表皮破裂,散出黑色粉末状物,即冬孢子。三种锈病区别可用“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来概括。
病原PucciniagraminisPers.var.triticiEriksetHenn.称禾柄锈锈菌(小麦变种),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 寄生 在小麦细胞间隙,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在小麦上。夏孢子单胞,椭圆形,暗橙黄色,大小17―47×14―22(μm),表面生有棘状突起,中腰部有发芽孔4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至纺锤形,大小35―65×11―22(μm),顶端壁略厚,圆形或稍尖,柄长。该菌可产生5种不同类型的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小孢子为害转主寄主小蘖,且在小蘖叶片正面形成性孢子器及性孢子,在叶背面产生锈子和锈孢子。小麦秆锈菌致病性有生理
分化现象,目前我国已发现16个生理小种,其中21C#3小种是优势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主要以夏孢子完成病害的侵染循环,在转主寄主小蘖叶背形成的锈孢子侵染小麦,又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因此认为转主寄主作用不大或不起作用。我国小麦秆锈菌主要以夏孢子世代在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云南南部麦区越冬。翌春,夏孢子由越冬基地逐渐北移,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西北和内蒙古春麦区。秆锈菌越夏区域较宽,在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冷凉麦区晚熟春小麦及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山东的胶东和江苏的徐淮平原麦区自生麦苗上也可越夏。夏孢子借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从气孔侵入寄主,病菌侵入适温18-22℃。竿千锈病流行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尤其需要液态水,如降雨、结露或有雾。露时越长,侵入率越高,在叶面湿润时的温度,即露温适宜时适其侵入,需露时8―10小时,生产上遇有露温高、露时长时发病重。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该菌小种变异不快,品种抗病性较稳定,近20年来没有大的流行。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东北麦区的克丰系列、克旱系列、新曙光系列、龙麦、辽麦系列,内蒙古的蒙杂系列,黄淮地区的泰山1号等。大多抗21号小种,要注意新小种34C#3和34C#3。种植时要兼顾抗源的多样化和合理布局。新育出的抗秆锈的春小麦品种有蒙麦30号、龙麦23号、龙辐麦7号、陇春15号、宁春24号、陇春8139、定丰3号等。抗秆锈冬麦品种有京411,皖麦26、27,豫麦18号,新宝丰(7228),早麦5号,贵丰1号,滇麦18、19号。(2)药剂防治参见小麦条锈病、叶锈病。
推荐阅读
-
小麦白秆病
病症发生在我国四川北部、青海、甘肃及西藏高寒麦区,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秆。 小麦 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常见有系统性条斑和局部斑点两种症状。条斑型叶片染病从叶片基部产生与叶脉平行向叶尖扩展的水渍状条斑,初为暗褐色,后变草黄色。边缘色深,黄褐色团...
-
小麦灰霉病
症状80年代以来,该病已成为四川成都、重庆及浙江等长江两岸地区 小麦 穗部的重要病害,严重的病穗率高达12%~29%。该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病。叶片染病初在基部叶片上现不规则水浸斑,拔节后叶尖先变黄,且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团...
-
小麦红矮病毒病
症状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麦区。病株矮化严重,分蘖少或减少,严重时病株在拔节前即死亡,轻病是能拔节,多不抽穗,有的虽抽穗,但籽粒不实。病株叶片变红,有的品种变黄,一般红秆品种出现红叶,青秆品种多现黄叶,有的波及到叶鞘。 病原Wheatreddwarfvirus简称WRDV,团...
-
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
症状为害小麦、大麦、 燕麦 、黑麦等27属34种植物。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 寄生 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此为该病的主要特征。胞囊老熟易脱落,胞囊仅在成团...
-
小麦湿害
浊麦湿害是小麦生产中的五害(湿害、冻害、干热害、草害、病虫害)之一。近年湖北、准北麦区、江苏丘陵麦区等常见,每年都有不同积蓄的发生。受湿害的小麦根系长期处在缺氧的环境中,根的吸收功能减弱,造成植株体内水分反而亏缺,严重时造成脱水凋萎或死亡,因此湿害又称为生理性旱害。从苗期至扬花灌浆期都可团...
-
麦秆蝇
学名MeromyzasaltatrixLinnaeus双翅目,秆蝇科。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贵州、云南,西达新疆、西藏。青海的海南、四川的甘孜、阿坝地区也有发生。新疆、内蒙古、宁夏以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部分地区为害较重。 寄主 团...
-
小麦混杂退化
症状 小麦 优良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混杂退化的现象。混杂退化后的种子纯度明显下降,性状变劣,品质变差,抗逆性下降,产量明显降低。 病因品种混杂退化原因主要有:一是机械混杂在小麦播种、收藏、脱粒、晒种、运输及贮藏过团...
-
麦田斑须蝽
学名Dolycorisbaccarum(Linnaeus)半翅目,蝽科。别名细毛蝽、臭大姐。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 小麦 、 大麦 、粟(谷子)、玉米、 团...
-
麦穗夜峨
学名Apameasordens(Hufnagel)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麦穗虫。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 寄主 小麦 、 大麦 、 团...
-
玉米蚜
学名Rhopalosiphummaidis(Fitch)同翅目,蚜科。别名玉米缢管蚜,俗名麦蚰、腻虫、蚁虫等。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 小麦 、玉米、高梁、狗尾草等。 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团...
-
小麦白秆病
病症发生在我国四川北部、青海、甘肃及西藏高寒麦区,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秆。 小麦 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常见有系统性条斑和局部斑点两种症状。条斑型叶片染病从叶片基部产生与叶脉平行向叶尖扩展的水渍状条斑,初为暗褐色,后变草黄色。边缘色深,黄褐色团...
-
小麦灰霉病
症状80年代以来,该病已成为四川成都、重庆及浙江等长江两岸地区 小麦 穗部的重要病害,严重的病穗率高达12%~29%。该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病。叶片染病初在基部叶片上现不规则水浸斑,拔节后叶尖先变黄,且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团...
-
小麦红矮病毒病
症状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麦区。病株矮化严重,分蘖少或减少,严重时病株在拔节前即死亡,轻病是能拔节,多不抽穗,有的虽抽穗,但籽粒不实。病株叶片变红,有的品种变黄,一般红秆品种出现红叶,青秆品种多现黄叶,有的波及到叶鞘。 病原Wheatreddwarfvirus简称WRDV,团...
-
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
症状为害小麦、大麦、 燕麦 、黑麦等27属34种植物。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 寄生 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此为该病的主要特征。胞囊老熟易脱落,胞囊仅在成团...
-
小麦湿害
浊麦湿害是小麦生产中的五害(湿害、冻害、干热害、草害、病虫害)之一。近年湖北、准北麦区、江苏丘陵麦区等常见,每年都有不同积蓄的发生。受湿害的小麦根系长期处在缺氧的环境中,根的吸收功能减弱,造成植株体内水分反而亏缺,严重时造成脱水凋萎或死亡,因此湿害又称为生理性旱害。从苗期至扬花灌浆期都可团...
-
麦秆蝇
学名MeromyzasaltatrixLinnaeus双翅目,秆蝇科。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贵州、云南,西达新疆、西藏。青海的海南、四川的甘孜、阿坝地区也有发生。新疆、内蒙古、宁夏以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部分地区为害较重。 寄主 团...
-
小麦混杂退化
症状 小麦 优良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混杂退化的现象。混杂退化后的种子纯度明显下降,性状变劣,品质变差,抗逆性下降,产量明显降低。 病因品种混杂退化原因主要有:一是机械混杂在小麦播种、收藏、脱粒、晒种、运输及贮藏过团...
-
麦田斑须蝽
学名Dolycorisbaccarum(Linnaeus)半翅目,蝽科。别名细毛蝽、臭大姐。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 小麦 、 大麦 、粟(谷子)、玉米、 团...
-
麦穗夜峨
学名Apameasordens(Hufnagel)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麦穗虫。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 寄主 小麦 、 大麦 、 团...
-
玉米蚜
学名Rhopalosiphummaidis(Fitch)同翅目,蚜科。别名玉米缢管蚜,俗名麦蚰、腻虫、蚁虫等。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 小麦 、玉米、高梁、狗尾草等。 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防治团...
最新更新
-
勉县农民创新养殖绿壳蛋鸡
在勉县周家山镇红光村以北的浅山丘陵处,有一片山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一大群绿壳蛋鸡在林地里每天喝着山泉水、吃着绿玉米、沐着自然风,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 林地主人马云武介绍,这些散养鸡就是黑羽绿壳蛋鸡和麻羽绿壳鸡。去年,他承包了村上120亩山坡地,先后投资50余万团...
-
绿壳蛋鸡的饲喂
绿壳蛋鸡必须喂全价配合饲料,不要单一饲喂玉米或其它单一饲料,这是恒定的饲喂原则,不可改变。在平时饲喂中,配合饲料中可掺些切碎的胡萝卜、蔬菜、野菜和剩饭菜等。这样可使绿壳蛋鸡的日粮中营养更全面。同时,又可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节省配合饲料,降低饲养成本。 绿壳蛋鸡每团...
-
绿壳蛋鸡各阶段的饲管技术
1、绿壳蛋鸡产蛋初期: 一般情况下,刚开产的绿壳蛋鸡仍处于进一步发育阶段,体重仍在继续增加。此阶段除要逐步增加采食量和蛋白质含量外,同时还要逐步增加饲料中矿物质、多种维生素的比例。具体要求是,当产蛋率达50%时,每百公斤饲料添加10克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应团...
-
绿壳蛋鸡高效饲养法
在绿壳蛋鸡饲养过程中,采用“定中有变”饲养法,可使蛋鸡保持旺盛的食欲,提高消化吸收利用率,饲料报酬高,使鸡的生产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鸡产蛋多,个头大,质量好。其具体做法是: 绿壳蛋鸡每天饲喂3次。饲喂时间可根据季节变化而灵活确定,如夏秋季节:在早上5时、中午12团...
-
防治绿壳蛋鸡禽副伤寒的措施
禽副伤寒是指除了鸡白痢和鸡伤寒以外,由其他沙门氏菌所引起禽病的总称。 引起鸡副伤寒的沙门氏菌较多,主要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危害最大。禽沙门氏菌对热和常用的消毒药很敏感,加热60℃5分钟即死亡。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雏鸡常在10日龄后发病,病雏呆立、团...
-
林蛙卵的孵化
随着林蛙的经济价值被人们认识和开发,养殖东北林蛙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林蛙产卵后及时将卵捞出,放在孵化池中,蛙卵一般分为动物极与植物极两个半球。动物极半球内分布大量的黑色素,呈现深黑色;植物极半球因黑色素少,呈现乳白色,刚产出时,动、植物极尚不明显,受精后30分钟,动、植物极变化十分团...
-
林蛙疾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林蛙疾病多种多样,病因也错综复杂,因此治疗的方法也很多。总体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平时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经常预防消毒。另一种是发病时及时治疗、及时控制传染源、消除病因、合理进行药物治疗。这两类方法统称综合性防治措施。实践证明,仅依靠某一单独的措施是团...
-
山鸡育雏期需要注意事项
山鸡雏期的饲养管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将从饮水开食、温度、湿度、密度、通风光照等方面为广大养殖户进行介绍: 雏雉出壳后24~36小时开食,开食前应先饮水,饮水中最好加5%葡萄糖或0.1%高锰酸钾,对不知道饮水的雏雉及时调教,使之尽快饮水,喂水后1~2小时开食。团...
-
林蛙疾病的预防
1.林蛙场的建设必须符合防病要求 林蛙场的水源要无污染。有害的被污染的水会损害林蛙的健康,水体传染病很快,因此水源一定要清洁无污染。 2.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①定期消毒一般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对水池、蛙圈及其他养殖设备进行一次彻底团...
-
绿壳蛋鸡饲养经验
绿壳蛋鸡抗病能力强,食性杂,全国各地均可饲养。对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促进儿童身体和智力发育,提高免疫力,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鸡蛋历年是我国畅销产品,绿壳鸡蛋现在国内的数量极少。饲养新品种利润相对较高。 鸡舍应建造在通风向阳处,鸡舍前后可每隔3团...
-
山鸡葡萄球菌病的防治方法
病鸡精神不振,减食,羽毛松乱,部分病鸡关节肿大,特别是跖关节和趾关节,挤压有痛感,站立和行走困难,跛行。有的病鸡腹泻,排出黄绿色稀粪。 剖检可见胸腹部皮下充血,呈弥漫性紫红色,肝脏略肿,呈淡紫红色。关节肿大、充血或出血,关节囊内有较多浆液性渗出物,有脓汁和乳酪样团...
-
林蛙封沟养殖的越冬管理技术
林蛙有水下冬眠越冬的习性。每年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长达6个月,人工封沟养蛙的越冬管理就是根据林蛙这一时期的生活特征需要,人为选择、创造适宜的越冬场所和水域环境,保证其安全越冬。 一、修筑越冬池 越冬池也叫冬眠池,是林蛙集中冬眠的地方。蛙场团...
-
山鸡疫苗免疫的方法
要打破传染病的链锁,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入手,即查明和消灭传染来源、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媒介)、提高畜禽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作为一个饲养场,首先应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同时应根据畜禽传团...
-
山鸡曲霉菌病和葡萄球菌混感的症状
病雏表现精神委顿,多缩颈呆立,闭眼似睡,两翅下垂,羽毛蓬乱,无光泽;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气喘,常发出呼噜声。 有少数雏鸡一侧或两侧眼睑肿胀,怕光,流泪。有的下痢,粪便呈水样,黄白色。部分病雏腹部增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末期病雏体质消瘦,呼吸极度困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