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6:25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968个字,大约阅读时间5分钟症状又称 小麦 蠕孢叶斑病、蠕孢根腐病,属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冬麦或春麦区均有发生。春麦区流行频纺高。是小麦全生育期典型的多阶段性病害,从幼苗到抽穗结实期均有发生。幼苗期引致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致叶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茎基腐、叶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其中成株期叶斑发生是取普遍,为害最重。芽腐、苗枯染病重的种子不能发芽或刚萌芽就变褐腐烂不能出土。发病轻的可萌发出土但胚芽鞘或其他地下部分发病,多在冬前死掉或产生弱苗。根腐、茎基腐在苗期的胚芽鞘、地下茎或幼根上出现褐色病变、局部组织腐烂或坏死,常致地下茎基近分蘖节处出现褐色病斑,近地面的叶鞘生褐色梭形斑痕,大小3―5×1―3(mm),一般不深达茎节内部。常致幼苗发黄,田间出现一片片浅绿至浅黄色,病苗矮小、稀疏、叶直立。成株期下部1―2叶的叶尖枯焦1―2cm,根部发育不良,镒生根少,种子根、茎基表面具褐点,可深达内部,病部腐死,严重的次生根根尖或中部也褐变腐烂、分蘖枯死或生育中后期部分或全株完全死亡。叶斑秋苗期或早春染病在近地面叶片上产生很多椭圆形、浅褐色至褐色小斑,大小1至几mm。拔节后至成株期显症,产生典型的浅褐色、椭圆形至梭形病斑,大小1―3×0.5―1(cm),周围多具黄色晕圈,病斑中间枯黄色,其上常生长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或其它第二 寄生 物,外围淡褐色,其上可见麦根腐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扩展快时,病斑融合形成大斑,致叶片部分或全叶干枯。此外有些品种上可产生椭圆形深褐色小斑,长约1cm。穗腐、黑胚粒穗期染病,在颖壳或穗轴上产生褐色病变,病斑多时常致大部分颖壳或穗轴变褐,严重的引致半穗或全穗枯死。病颖上菌丝侵染种子后,胚部变为深褐色,出现黑胚粒,种了瘦秕。
病原Bipolarissorokiniana(Sacc.exSorok.)Shoem.称麦根腐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sorokinianum、H.sativum、Drechslerasorokiniana。有性态为Cochliobolussativus(Ito&Kurib.)DrechslerexDastur称麦根腐旋胞腔菌。无性态分生孢子梗生于叶两面,正面居多,2―5根丛生或单生,直立,直或呈屈膝状弯曲或扭曲,浅褐色或暗褐色,基部膨大,大小250×4.5―8(μm)。分生孢子广梭形或椭圆形,略弯,暗橄榄褐色,具离壁隔膜3―12个,多为6―10个,大小40―120×17―28(μm),长多为60―100μm,脐部明显,端平截。有性态假囊壳,直径530μm;子囊棒状,每个子囊含子囊孢子1―8个或4―8个,大小110―230×30―45(μm);子囊孢子无色至浅褐色,细长,有分隔6―13个,大小160―360×6―9(μm)。在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菌丝生长温限4―37℃,分生孢子萌发温限3―39℃,适温22℃,pH2.2―12.4范围内,生长的pH范围为2.7―10.3。该菌除侵染小麦外,还可侵染大麦、 燕麦 、黑麦、冰草、 高粱 、狗尾草、看麦娘等数十种禾本科植物。此外,1989年白金铠等在东北春麦上发现麦长蠕孢菌新种DrechsleratriticicolaPai、ZhangetZhu称内脐长蠕孢也可引起小麦根腐病。该菌山东麦区分布也较普遍,贾廷群等分离14批2584块病组织,蠕孢菌占19%,其中平脐蠕孢菌占蠕孢菌分离总数的77%,内脐长蠕孢菌占32%。该菌孢子圆筒形,壁薄隔晰,与平脐蠕孢菌比较产孢量较少,生长速度稍慢,致病笥略弱。也可侵染大麦、玉米、谷子等引起根腐病。此餐,在小麦上寄生或腐生的真菌还有BipolaristriticicolaSivanesan称小麦离蠕孢。偶生于小麦上的还有Drechsleraavenacea(CurtisexCooks)称燕麦德氏霉、D.gramines(Rabenb.etSchlecht.)Shoem.称禾德氏霉、D.bicolor(Mitra)Subram.&Jani称双色德氏霉等,引致小麦叶斑病。在自然界蠕包菌常与其他真菌混合侵染,引起小平等叶斑。常因菌的种类组合或所占比例不同使症状复杂多变。如陕西关中地区常有雪霉菌、镰刀菌、链格孢、枝孢、小麦附球霉等。前两种是寄生菌,其余为第二寄生物,多寄生在其他它病原引致的病斑上,有的只能侵染衰老或生活力差的寄主组织。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经胚芽鞘或幼根侵入,引起地下茎或次生根或次基部叶鞘等中位发病。带菌种子是苗期叶斑病的重要初侵染源。在土壤中寄主病残体彻底分解腐烂之后,病原菌也就失去了侵染能力,小麦拔节后至成株期,根腐继续扩展的同时,叶斑病也从下向上不断扩展,地面上的病残体和植株病部不断产生大量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潜育期仅几天至七天,菌量积累速度快,达到流行临界菌量早,气温18―25℃,相对湿度100%,功能叶片和麦穗就大量染病或流行成灾。此外栽培措施对该病发生也有直接影响。生产上春麦迟播或冬麦早播羁期易发病,种植过密发病重。在田间管理上凡
能减少病残体落入田间的机会或促进土壤中病残体尽快腐烂(如深翻、中耕、施肥、浇水等)的措施均利于土壤中病原菌减少,则发病轻、这些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有利,又可增强抗病力,从而减轻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该病系全生育期病害,穗期叶斑和穗腐是防治的关键。千方百计减少田间菌源,降低病菌积累速度,保护成株功能叶片,可有效地防治本病。91)农业防治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菌量,秋翻灭茬,加强夏秋两季田间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选用无病种子,适时适量中,提高播种质量,减轻苗期发病。(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3)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冬小麦抗(耐)病品种有:豫麦21号、郑州8915、西农88号、西农881、秦麦12号、西农1376。(4)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 可湿性粉剂 拌种,或335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也可用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重量0.1%―0.3%拌种。小麦用三唑酮拌种影响小麦出苗严重的地区或品种,提倡用三唑酮与增产菌混用拌种可消除三唑酮对小麦出苗影响,用量每100kg麦种用三唑酮按种子量有效成分0.02%―0.03%,增产菌40―60g,增立菌代谢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中,含有类似于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成分,可解除三唑酮对赤霉素合成的抑制作用,促进种子萌发。②用50%退菌特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36小时,防效80%以上。③成株期当初穗期小麦中下部叶片发病重,且多雨时,喷洒70%代木锰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或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2000―4000倍液,能有效地控制整个生育期该病的扩展。
推荐阅读
-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
症状又称 小麦 黄花叶病。该病在冬小麦上发生严重。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团...
-
小麦黄矮病毒病
病原Barleyyelowdwarfvirus简称BYDV称大麦黄矮病毒,属病毒。分为DAV、GAV、GDV、RMV等株系。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正20面体。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24nm,病毒核酸为单链核糖核酸。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65―70℃。能侵染小麦、大麦团...
-
小麦黄斑叶枯病
症状又称 小麦 黄斑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可单独形成黄斑,有时与其他叶斑病混合发生。叶片染病初生黄褐色斑点,后扩展为椭圆形至纺锤形大斑,大小7~30×1~6(mm),病斑中央色深,有不大明显的轮纹,边缘有边界不明显,外围生黄色晕圈,后期团...
-
小麦冻害
症状冻害较轻麦田麦株主茎及大分蘖的幼穗受冻后,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主茎、大分蘖幼穗及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 小麦 叶片、叶尖呈水烫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青枯成兰绿色,茎秆、幼穗皱缩死亡。 团...
-
小麦黑节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茎秆节与节间。叶片染病初生水渍状条斑,后病斑颜色变为黄褐色,最后呈浓褐色。病斑长椭圆形,也有中间色浅些的。叶鞘染病沿叶脉形成黑褐色长形条斑,多与叶上病斑相连,后叶鞘全部变为浅褐色。茎秆染病主要为害节部,病部呈浓褐色,内部也变色,后可扩展至节间,发病早的秆部逐渐腐败团...
-
小麦颖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 小麦 未成熟穗部和茎秆,也为害叶片和叶鞘。穗部染病先在顶端或上部小穗上发生,颖壳上开始为深褐色斑点,后变为枯白色并扩展到整个颖壳,其上长满菌丝和小黑点(分生孢子器);茎节染病呈褐色病斑,能侵入导管并将其堵塞,使节部畸变、扭团...
-
小麦散黑穗病
症状主要在穗部发病,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阔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 小麦 团...
-
小麦穗发芽
症状春 小麦 、冬小麦收获期,若遇有阴雨或潮湿的环境,经常出现穗发芽。不仅影响籽粒品质,同时影响小麦贮存及下季或翌年播种质量,对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病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其它各冬、春小麦栽培区,进入麦熟团...
-
小麦叶锈病
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山西、贵州、云南、黑龙江、吉林。主要为害 小麦 叶片,产生疱疹状病斑,很少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桔红色,比秆锈病小,较条锈病大,呈不规则散生,在初生夏孢子堆周围有团...
-
小麦糜疯病
症状又称拐节病。引起严重花叶或产生黄色斑点、长短线纹或褪绿斑驳,植株矮化,分蘖高低参差不齐,引起不同程度坏死。有的分蘖死亡或茎叶扭曲,茎节上下拐折,造成植株散乱,故称糜疯或拐节病。分布在西北麦区。 病原Wheatstreakmosaicvirus简称WSMV,称 团...
-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
症状又称 小麦 黄花叶病。该病在冬小麦上发生严重。染病后冬前不表现症状,到春季小麦返青期才出现症状,染病株在小麦4―6叶后的新叶上产生褪绿条纹,少数心叶扭曲畸形,以后褪绿条纹增加并扩散。病斑联合成长短不等、宽窄不一的不规则条斑,形似梭状团...
-
小麦黄矮病毒病
病原Barleyyelowdwarfvirus简称BYDV称大麦黄矮病毒,属病毒。分为DAV、GAV、GDV、RMV等株系。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正20面体。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24nm,病毒核酸为单链核糖核酸。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65―70℃。能侵染小麦、大麦团...
-
小麦黄斑叶枯病
症状又称 小麦 黄斑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可单独形成黄斑,有时与其他叶斑病混合发生。叶片染病初生黄褐色斑点,后扩展为椭圆形至纺锤形大斑,大小7~30×1~6(mm),病斑中央色深,有不大明显的轮纹,边缘有边界不明显,外围生黄色晕圈,后期团...
-
小麦冻害
症状冻害较轻麦田麦株主茎及大分蘖的幼穗受冻后,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主茎、大分蘖幼穗及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 小麦 叶片、叶尖呈水烫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青枯成兰绿色,茎秆、幼穗皱缩死亡。 团...
-
小麦黑节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茎秆节与节间。叶片染病初生水渍状条斑,后病斑颜色变为黄褐色,最后呈浓褐色。病斑长椭圆形,也有中间色浅些的。叶鞘染病沿叶脉形成黑褐色长形条斑,多与叶上病斑相连,后叶鞘全部变为浅褐色。茎秆染病主要为害节部,病部呈浓褐色,内部也变色,后可扩展至节间,发病早的秆部逐渐腐败团...
-
小麦颖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 小麦 未成熟穗部和茎秆,也为害叶片和叶鞘。穗部染病先在顶端或上部小穗上发生,颖壳上开始为深褐色斑点,后变为枯白色并扩展到整个颖壳,其上长满菌丝和小黑点(分生孢子器);茎节染病呈褐色病斑,能侵入导管并将其堵塞,使节部畸变、扭团...
-
小麦散黑穗病
症状主要在穗部发病,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阔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 小麦 团...
-
小麦穗发芽
症状春 小麦 、冬小麦收获期,若遇有阴雨或潮湿的环境,经常出现穗发芽。不仅影响籽粒品质,同时影响小麦贮存及下季或翌年播种质量,对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病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其它各冬、春小麦栽培区,进入麦熟团...
-
小麦叶锈病
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山西、贵州、云南、黑龙江、吉林。主要为害 小麦 叶片,产生疱疹状病斑,很少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桔红色,比秆锈病小,较条锈病大,呈不规则散生,在初生夏孢子堆周围有团...
-
小麦糜疯病
症状又称拐节病。引起严重花叶或产生黄色斑点、长短线纹或褪绿斑驳,植株矮化,分蘖高低参差不齐,引起不同程度坏死。有的分蘖死亡或茎叶扭曲,茎节上下拐折,造成植株散乱,故称糜疯或拐节病。分布在西北麦区。 病原Wheatstreakmosaicvirus简称WSMV,称 团...
最新更新
-
麝鼠喜爱的食物
麝鼠极爱以水生植物为食,其幼芽、嫩枝、绿叶、果实及块根、块茎类都是上好的食物。陆生的野草、野菜及木本植物的幼嫩部分及果实也是很好的食物。栽培作物如蔬菜、瓜果,粮食作物的茎叶以及谷物、豆类的种子等是重要的精料及补饲食物。 麝鼠以草类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吃得很少,一团...
-
麝鼠的活动规律
麝鼠爱活动,但由于相对肥胖,四肢短小,身体伏地,因此其活动范围比较小,也相对地固定,区域性很强,而且活动的时间、次数、路线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麝鼠喜欢游泳,水中活动自如,潜水能力很强,能2分钟不露头,若遇敌害时可潜水5分钟不换气,最长可达7分钟。游速每分钟可前进团...
-
冬季麝鼠的饲养管理
1、冬季麝鼠属低耗阶段处于半冬眠状态,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麝鼠安全越冬,为翌年的生产繁殖打基础。要做到麝鼠的安全越冬,其饲养管理的要点是:絮草保温要充足,粮菜投放要及时,定时检查要坚持。 2、在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室外温度有时达-20~-30℃,为了保证麝鼠团...
-
蚂蟥幼苗开口饲料的投喂及精养管理
最进在网上和电视台,看到很多养殖场在给养殖户的蚂蟥养殖资料中,对蚂蟥小苗的养殖一笔代过。还有很多种苗商给养殖户在办高价的,所谓蚂蟥养殖技术培训课中,对蚂蟥小苗的养殖简单而过。甚至还有很多种苗商让养殖户用河蚌养殖蚂蟥小苗!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河蚌的生活习性,河蚌喜欢在深水的淤泥中。蚂团...
-
麝鼠的养殖技术
麝鼠喜水,在发情配种期更离不开水。除了冰凉季节,其他季节都要提供池水。春季提前供水有利于恢复体况和繁殖。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在3月底4月初往水池中供水,南方地区宜提前1个月供水。麝鼠有以水洗饲料和在水中排粪的习性,因此,水池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洁。 麝鼠不怕寒团...
-
阳江市种牧草养良种鲁西黄牛
近日,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塘口镇平北村的一处鲁西黄牛育肥场内,饲养员推着一车铡好的青草倒进牛槽,闻到青草味的鲁西黄牛顿时一哄而上,大快朵颐。“牛吃的不是田地里的杂草,是我们自己种的牧草。”养牛场的负责人曾传满指着正被牛咀嚼的青草说。 去年10月,退休数年的曾传满与团...
-
蚂蟥病害防治
1、干枯病:因温度过高而引起,患病蚂蟥食欲不振,少活动或不活动,消瘦无力,可见身体干瘪,失水萎缩,全身发黑。防治方法:⑴将病蛭放入1%的食盐水中浸洗,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⑵用酵母片或土霉素拌料投喂,增加含钙食物,提高抗病能力。⑶加大水流量,使水温降低。 2、团...
-
麝鼠的疾病的卫生防疫原则
防治麝鼠疾病,必须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否则,一旦麝鼠患病,养殖户将受到不必要的损失。为了提高麝鼠对疾病的抵抗力,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其中搞好环境及饲料卫生,是麝鼠饲养场的首要任务。 饲养卫生:生产区门口必须设有消毒槽,场内应保持清洁,定期除粪,食盆等团...
-
蚂蟥人工繁殖技术
水蛭俗称蚂蟥,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量大,而自然资源量日趋减少,人工养殖势在必行。现将蚂蟥的人工繁殖技术简述如下: 一、繁育池准备 蚂蟥繁育池一般建在避风向阳,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池宽5~8m,水面宽3~5m,长10团...
-
海水热带鱼饲养技术
海水观赏鱼的运输,多采用低密度塑料袋包装法。塑料袋质地较厚,规格有55x45厘米、45x25厘米、45x15厘米等。使用时,将塑料袋双层套在一起,两层之间垫一层纸张,既可遮光,保持鱼体安静,又可防止鱼的尖硬鳍条刺破塑料袋,确保途中安全。每袋内鱼的数量多为一条或二条,运输途中的水温团...
-
饲养热带鱼的技术方法
热带鱼品种繁多,养殖要领主要有: 1.水质人工饲养热带鱼要求水质为软水或低硬度水,酸碱度以弱酸性或中性为好。酸性较强,热带鱼呼吸困难,生长缓慢;碱性较强,热带鱼的鳃组织会受到腐蚀。 (1)部分换水。就是用吸管将鱼缸底的粪便、残饵料及其他污物吸出团...
-
中国鲁西黄牛的代表性品种(四)
延边牛 延边牛是东北地区优良地方牛种之一。延边牛产于东北三省东部的狭长地啧,分布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的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及毗邻各县;黑龙江省的宁安、海林、东宁、林口 、汤元、桦南、桦川、依兰、勃利、五常、尚志、延寿、通河,辽宁省宽甸县及沿鸭江一带,据19团...
-
热带鱼的饲养技术
热带观赏鱼的饲养技术关键是水质和饲料的选择和处理,其基础就是对所养鱼种来源地自然生态的了解和模拟,也就是说养热带鱼时一定要注意,所养对象的故乡的水域特点。经验再三表明,要养好热带鱼,尤其是名贵娇生的高档品种,一定要在水族箱内营造出与它原产地自然生态、条件相同或接近的环境。 团...
-
饲养热带鱼需要哪些设备
(1)鱼缸:是热带鱼生长和活动的场所。饲养热带鱼的鱼缸必须选用规格稍大的长方形玻璃鱼缸。 (2)吸水管:用于换水时吸出鱼缸底面的脏物,用软橡胶管和玻璃管连接而成。长度根据鱼缸的高度而定。一般取一米二到一米五。 (3)温度计:用来测量和调节鱼缸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