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缺粒秃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6:17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993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玉米的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有的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有的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有的果穗顶部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秃尖。每年玉米由于缺粒秃尖,给 玉米产量 造成很大的损失,可减产10-15%以上,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预防玉米缺粒秃尖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一个关键措施。
一、玉米缺粒秃尖的主要原因
1、密度不适宜,营养缺乏。水分不足是影响有机物质的制造与转动,特别是密度过大是造成玉米缺粒秃尖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民相信“有钱买籽,无钱买苗”的经验,播种密度偏大。玉米正常亩保苗株数为3500-3800株,而有的农民亩保苗达4500-5000株以上。2006年我们调查亩保苗在3500-3800株的地块,玉米缺粒秃尖率为4-6%,而亩保苗在4500-5000株的地块玉米缺粒秃尖率高达10%,而且穗小,空秆率多,产量下降。
2、开花时遇有高温干燥天气,土壤水分又不足, 花粉 花丝寿命缩短,散粉时,连天阴雨或干旱影响正常开花授粉。
3、果穗下侧的花丝授粉不好或者吐丝较晚,田间花粉稀少。由于冬季我县一般冬雪较大,春季气温低,回温慢,易内涝,导致玉米播种期拖后,生育期也拖后,玉米抽雄较晚,影响花丝授粉,造成缺粒秃尖。
4、由于前茬 农药 残留或施药不当,用药量过大,给玉米造成药害。特别是氟磺胺草醚、广灭灵和2,4-D丁酯等给玉米造成药害,致使玉米生长受到抑制,生育期拖后或不抽雄,造成玉米缺粒秃尖发生。
5、品种质量差,由于利益驱使,不法商贩经销的种子质量差,品质低,掺杂不合格品种造成玉米缺粒秃尖。
二、预防玉米缺粒秃尖的措施
1、抓住土壤墒情抢先播种:影响玉米生育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光照,玉米是一种喜温、喜光照、喜肥水的作物。 玉米种子 在温度为10-12℃以上时,才能迅速发芽。所以当气温稳定通过10℃时应及时早播,促进早熟。我县的最佳播种期为5月25日左右。
2、增施基肥:由于玉米根系发达,需肥水较多,仅靠土壤的营养是远远满足不了玉米整个生育期对肥的需求。因此施足基肥是玉米增产的重要条件,玉米基肥应以迟效性的 有机肥 料为主,化肥为辅,N、P、K、Zn合理搭配。在玉米发育过程中,基肥的缓慢分解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玉米养分。
3、合理密植:种植密度要根据品种特性适当种植,不能过密或过稀。过密时,光合作用低下,有机物质少,影响正常授粉,使缺粒秃尖增加。过稀导致收获株数达不到,从而影响产量。一般在确保亩保苗株数的基础上,去掉弱势苗,留壮苗,力争收获株数达3500-3800株/亩。
4、由于人为播种造成出苗不整齐或产生的弱苗,而亩保苗数又达不到的地块,对弱苗要偏管。争取达到发育整齐,抽丝一致。
5、人工授粉:对于一些发育晚的果穗或发育不良授粉不好时,应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降低缺粒秃尖的发生率。
6、适用良种:有的品种本身缺粒秃尖较重,应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比当地有效积温早100℃左右品种为主栽品种。
推荐阅读
-
利用玉米秸秆种植草菇新技术
玉米秸秆 做为农业生产的主要下脚料,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也愈来愈多,无法有效利用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机肥 料使用的减少,焚烧秸秆现象越来越严重,焚烧秸秆不仅已成为团...
-
巧促玉米三类苗升级加强管理促升级
一是加强铲趟。多铲多趟,细铲细趟,深铲深趟,铲前深松或趟一犁,放寒增温,活化土壤,消灭杂草,抗旱保墒,促苗早生快发。 二是早间苗、早定苗。在三叶期间草,之后进行定苗,并搞好蹲苗,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三是打丫子(分蘖)。发现丫子,立即除掉,减少水分和团...
-
鲜食玉米栽培管理的要点
①隔离,种植鲜食玉米应注意与其它玉米隔离,以免串粉影响品质,隔离带一般不小于300米,如有树林、山冈、公路等天然屏障,隔离距离可适当缩短。也可进行时间隔离,与其他玉米品种错期种植,播期提前或延后20―30天。 ②播前准备,选择平整土地、有排灌条件的地块,亩施 团...
-
锦单10号玉米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
锦单10号玉米产量高,平均亩产在800公斤左右,该杂交种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活杆成熟,是一个优良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品质也较好。经农业部 农产品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其粗蛋白含量为9.8%、总淀粉含量为7团...
-
玉米缩行增株及补苗方法
玉米要求每667平方米有效穗数达到4500~5000穗,千粒重300克以上,单穗产量210克。我州种植的当家品种KX7565叶片直立,比较适宜密植,通过缩行增株可达到高产目的。 玉米行距由原来的65~70厘米缩小为55厘米,增加播行,有利于小四轮中耕、锄草、开沟追肥;株团...
-
玉米杂交制种后期管理要点
一、后期田管措施 1.去除三类苗 在制种过程中往往忽视三类苗,造成三类苗散粉,产生自交植株,严重影响种子纯度,所以要求在母本去雄过程中对弱小苗必须一次性拔掉,保持通风及种子纯度。 2.摸苞去雄 坚持摸苞带1~2片时去团...
-
山东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
近年来,随着 除草剂 品种的增多及化学防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推广,化学除草已广泛应用于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由于不同地区气候特征与种植习惯不同,玉米的播种及耕种时间存在差异,根据种植时间早晚,通常将玉米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对春、夏玉米团...
-
为什么玉米用尿素追肥出现打蔫的问题?而灌水和中耕又起什么作用呢?
原来, 玉米苗 出现打蔫是让尿素分解出的氨气熏的。因为玉米苗还小,叶片幼嫩靠近地面,而尿素施用量多,且又施在土壤表面上,在高温季节只浇少量的地表水,是不能将颗粒尿素淋溶到土壤深处的,只能将大量尿素溶于地表。 团...
-
吉林省东部半山区扣半留茬播种玉米的关键技术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坡 耕地 占70%以上。坡耕地原来采用的三犁穿起垄已不适应播种玉米的需要,并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扣半留茬起垄播种玉米可解决这一技术难题。 1.精细整地,搂净秸秆 在春团...
-
玉米苗期虫害及防治
1.玉米蛀茎夜蛾 玉米蛀茎夜蛾[Helotrophaleucostigmalavis(Butler)]又叫玉米枯心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玉米蛀茎夜蛾一年一代,幼虫一般在苗期,危害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还可危害鹅冠草、稗草、等野生杂草。玉米蛀茎夜蛾在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团...
-
利用玉米秸秆种植草菇新技术
玉米秸秆 做为农业生产的主要下脚料,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也愈来愈多,无法有效利用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机肥 料使用的减少,焚烧秸秆现象越来越严重,焚烧秸秆不仅已成为团...
-
巧促玉米三类苗升级加强管理促升级
一是加强铲趟。多铲多趟,细铲细趟,深铲深趟,铲前深松或趟一犁,放寒增温,活化土壤,消灭杂草,抗旱保墒,促苗早生快发。 二是早间苗、早定苗。在三叶期间草,之后进行定苗,并搞好蹲苗,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三是打丫子(分蘖)。发现丫子,立即除掉,减少水分和团...
-
鲜食玉米栽培管理的要点
①隔离,种植鲜食玉米应注意与其它玉米隔离,以免串粉影响品质,隔离带一般不小于300米,如有树林、山冈、公路等天然屏障,隔离距离可适当缩短。也可进行时间隔离,与其他玉米品种错期种植,播期提前或延后20―30天。 ②播前准备,选择平整土地、有排灌条件的地块,亩施 团...
-
锦单10号玉米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
锦单10号玉米产量高,平均亩产在800公斤左右,该杂交种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活杆成熟,是一个优良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品质也较好。经农业部 农产品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其粗蛋白含量为9.8%、总淀粉含量为7团...
-
玉米缩行增株及补苗方法
玉米要求每667平方米有效穗数达到4500~5000穗,千粒重300克以上,单穗产量210克。我州种植的当家品种KX7565叶片直立,比较适宜密植,通过缩行增株可达到高产目的。 玉米行距由原来的65~70厘米缩小为55厘米,增加播行,有利于小四轮中耕、锄草、开沟追肥;株团...
-
玉米杂交制种后期管理要点
一、后期田管措施 1.去除三类苗 在制种过程中往往忽视三类苗,造成三类苗散粉,产生自交植株,严重影响种子纯度,所以要求在母本去雄过程中对弱小苗必须一次性拔掉,保持通风及种子纯度。 2.摸苞去雄 坚持摸苞带1~2片时去团...
-
山东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
近年来,随着 除草剂 品种的增多及化学防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推广,化学除草已广泛应用于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由于不同地区气候特征与种植习惯不同,玉米的播种及耕种时间存在差异,根据种植时间早晚,通常将玉米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对春、夏玉米团...
-
为什么玉米用尿素追肥出现打蔫的问题?而灌水和中耕又起什么作用呢?
原来, 玉米苗 出现打蔫是让尿素分解出的氨气熏的。因为玉米苗还小,叶片幼嫩靠近地面,而尿素施用量多,且又施在土壤表面上,在高温季节只浇少量的地表水,是不能将颗粒尿素淋溶到土壤深处的,只能将大量尿素溶于地表。 团...
-
吉林省东部半山区扣半留茬播种玉米的关键技术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坡 耕地 占70%以上。坡耕地原来采用的三犁穿起垄已不适应播种玉米的需要,并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扣半留茬起垄播种玉米可解决这一技术难题。 1.精细整地,搂净秸秆 在春团...
-
玉米苗期虫害及防治
1.玉米蛀茎夜蛾 玉米蛀茎夜蛾[Helotrophaleucostigmalavis(Butler)]又叫玉米枯心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玉米蛀茎夜蛾一年一代,幼虫一般在苗期,危害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还可危害鹅冠草、稗草、等野生杂草。玉米蛀茎夜蛾在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团...
最新更新
-
防治绿壳蛋鸡禽副伤寒的措施
禽副伤寒是指除了鸡白痢和鸡伤寒以外,由其他沙门氏菌所引起禽病的总称。 引起鸡副伤寒的沙门氏菌较多,主要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危害最大。禽沙门氏菌对热和常用的消毒药很敏感,加热60℃5分钟即死亡。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雏鸡常在10日龄后发病,病雏呆立、团...
-
林蛙卵的孵化
随着林蛙的经济价值被人们认识和开发,养殖东北林蛙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林蛙产卵后及时将卵捞出,放在孵化池中,蛙卵一般分为动物极与植物极两个半球。动物极半球内分布大量的黑色素,呈现深黑色;植物极半球因黑色素少,呈现乳白色,刚产出时,动、植物极尚不明显,受精后30分钟,动、植物极变化十分团...
-
林蛙疾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林蛙疾病多种多样,病因也错综复杂,因此治疗的方法也很多。总体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平时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经常预防消毒。另一种是发病时及时治疗、及时控制传染源、消除病因、合理进行药物治疗。这两类方法统称综合性防治措施。实践证明,仅依靠某一单独的措施是团...
-
山鸡育雏期需要注意事项
山鸡雏期的饲养管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将从饮水开食、温度、湿度、密度、通风光照等方面为广大养殖户进行介绍: 雏雉出壳后24~36小时开食,开食前应先饮水,饮水中最好加5%葡萄糖或0.1%高锰酸钾,对不知道饮水的雏雉及时调教,使之尽快饮水,喂水后1~2小时开食。团...
-
林蛙疾病的预防
1.林蛙场的建设必须符合防病要求 林蛙场的水源要无污染。有害的被污染的水会损害林蛙的健康,水体传染病很快,因此水源一定要清洁无污染。 2.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①定期消毒一般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对水池、蛙圈及其他养殖设备进行一次彻底团...
-
绿壳蛋鸡饲养经验
绿壳蛋鸡抗病能力强,食性杂,全国各地均可饲养。对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促进儿童身体和智力发育,提高免疫力,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鸡蛋历年是我国畅销产品,绿壳鸡蛋现在国内的数量极少。饲养新品种利润相对较高。 鸡舍应建造在通风向阳处,鸡舍前后可每隔3团...
-
山鸡葡萄球菌病的防治方法
病鸡精神不振,减食,羽毛松乱,部分病鸡关节肿大,特别是跖关节和趾关节,挤压有痛感,站立和行走困难,跛行。有的病鸡腹泻,排出黄绿色稀粪。 剖检可见胸腹部皮下充血,呈弥漫性紫红色,肝脏略肿,呈淡紫红色。关节肿大、充血或出血,关节囊内有较多浆液性渗出物,有脓汁和乳酪样团...
-
林蛙封沟养殖的越冬管理技术
林蛙有水下冬眠越冬的习性。每年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长达6个月,人工封沟养蛙的越冬管理就是根据林蛙这一时期的生活特征需要,人为选择、创造适宜的越冬场所和水域环境,保证其安全越冬。 一、修筑越冬池 越冬池也叫冬眠池,是林蛙集中冬眠的地方。蛙场团...
-
山鸡疫苗免疫的方法
要打破传染病的链锁,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流行过程三个环节入手,即查明和消灭传染来源、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媒介)、提高畜禽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作为一个饲养场,首先应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同时应根据畜禽传团...
-
山鸡曲霉菌病和葡萄球菌混感的症状
病雏表现精神委顿,多缩颈呆立,闭眼似睡,两翅下垂,羽毛蓬乱,无光泽;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气喘,常发出呼噜声。 有少数雏鸡一侧或两侧眼睑肿胀,怕光,流泪。有的下痢,粪便呈水样,黄白色。部分病雏腹部增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末期病雏体质消瘦,呼吸极度困难团...
-
林蛙发病的原因探析
林蛙从蝌蚪到成蛙都能发病,林蛙得病必有原因,无缘无故是不会发病的。所以,当林蛙发病时,必须查清发病原因。那么林蛙为什么会发病呢?其原因是很复杂的。林蛙像其他动物一样,蛙病的发生与三方面因素有关,其一即内在因素,也就是林蛙自身的体质强弱;其二是病原微生物;其三是外界环境条件,其团...
-
如何鉴别林蛙油理化质量?
林蛙油理化性状较其它动物油有较大差别,通过以下鉴别方法可加以识别: (1)经验法。本品遇水膨胀,膨胀时输卵管破裂,24小时后呈白色棉絮状,边缘呈白绒状,体积增大10―15倍;泡发pH值在6左右,泡发体有微腥味;加热煮沸不溶化,手捏不粘手;脱水干燥后恢复原状,但失团...
-
林蛙产卵前要对养池进行哪些准备
林蛙从卵到蝌蚪再到变态大约两个多月时间都是在综合饲养池中渡过的,因些必须做好准备。一要对池进行检修,同时把池清理干净。 二要使清理好的综合饲养池经过最少7天以上的日晒杀毒。 三是在灌水前的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综合饲养池进行全池消毒,团...
-
目前养殖中国林蛙有几种方式
养蛙方式大体上分为“封沟式养蛙”和“集约式养蛙”两大类。二者的主要不同处表现在林蛙的陆地生活阶段上。封沟式养蛙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结合林蛙的自然生长,加强人工管护的一种养殖模式。 吉林省从1986年起大力推广封沟式养蛙模式,技术成熟,已被广泛采用。而集约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