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茉莉花的更新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5:59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685个字,大约阅读时间5分钟
茉莉花 外观洁白美丽,它独特的香气和泡茶是特殊的味道广受消费者喜爱,对于茉莉花我们一定要注意更新,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产花的能力。 茉莉属小 灌木 ,一年生新梢就可以长到60~70厘米,甚至更高,并且不断开花。第二年在第一年主茎上,又可以抽生侧枝,但已不再有显着的高生长。第二年同时还从植株的基部,抽生几枝、十几枝,甚至二十余枝徒长枝,常称“水苔子”。这水苔子是茉莉花能够延长经济寿命的物质基础。它起着更新老枝的作用。就每一枝主茎而言,第二、三年为产花盛期。在第三、四年以后,如不自基部剪除,促发新梢,不仅生长减弱,花小而少,品质低劣,而且,空耗养分,影响通风透光,严重阻碍第二、三代主茎发挥高产潜力。正因为茉莉有从根颈抽生徒长枝的习性,就可以使每一株茉莉的主茎数迅速发展,并能很快逐代更替衰老主茎。

但是,对于徒长枝要适当处理,才能使它既发挥产花的潜力,又能起更新复壮的作用。这就是摘心,或叫打顶。以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因为顶芽是生产生长素的中心,而摘除顶芽,生长素的合成中心就被破坏,随之排除了高浓度的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因生长素是向下沉的),侧枝乘机抽生。水肥不再集中供给顶芽,而分散供给各侧枝,生长适度而不过分徒长,有利于转化为花枝。

据观察,从叶腋抽生的新梢,除少数徒长枝外,其花蕾的分化是与新梢的萌发同时开始的,长到5~9对叶时,即有幼蕾出现。而从植株基部抽生的徒长枝,长到10对叶片,高达40厘米时,其中60%没有花蕾,40%才有少量花蕾。如不及时摘心可以长到21对叶片,高达110厘米以上,仍无花蕾。有的如无旁枝扶持者,则成藤状匍匐于地,可长至2米以上。徒长枝是从6月下旬至7月初普遍开始抽发,直到冬季才停止生长。

为了使徒长枝在当年转化为花枝(也为了紧缩植株),提高单位面积的植株数而不相互遮掩,影响光照。必须待徒长枝长到30-40厘米又无花蕾时,进行摘心,促使其叶腋抽生花枝。摘心的长度,要使留下的部分与主茎的高度相当或略短。

摘心后,徒长枝的叶腋通常可抽生2~8枝新梢,其中有1~7枝转化为花枝。如在秋季抽生的徒长枝,摘心后促发新梢的能力大大减弱,只有1~3枝可转化为花枝,出现花蕾。秋末仍有少量徒长枝发生,也应作摘心处理。不过此时摘心的目的不在于促发花枝,而在于促使枝条及早停止生长,加速木质化,增强抗寒力。

抽生徒长枝虽然是茉莉花的生物学特性,但是,气候、土壤条件、水肥及管理水平均能大大影响徒长枝的抽生。如气温高,雨水多,土质好, 肥料 足,管理精,徒长枝抽生又多又高;相反,抽生则少。栽植密度过大,也会影响徒长枝的抽生。

茉莉花寿命较短,加之长期采用无性繁殖方法,生活能力衰退。通常一枝主茎4~6年后,就明显地表现出枯衰现象。其植株生长势弱,细弱枝增多,开花量减少,花序蕾量少,花变小,香味品质下降。这时虽然还没有枯死,但也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就应及时采取更新措施。

一、修枝更新

对已经明显影响产量、质量的植株,应及时将枯枝、病虫枝、纤弱枝,从基部剪除。其余4~6年生以上的老枝自基部剪除,促使根际萌芽抽生徒长枝。由于剪除了整个树冠的全部枝条及生长点,水分和养分均集中于根际抽生的少数徒长枝上,故能促使徒长枝旺盛生长,这是更新修剪的原理之一;其二缩短了水肥运输的距离。根系吸收的水肥运输到树冠上去,要经过枝干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植株越高,运输的距离越长,阻力越大;反之,阻力越小。通过修剪,大大缩短了枝干的长度,为输送水肥创造了方便条件。这是修剪复壮的原理之二;其三、减少了水肥运输线路的曲折程度。在茉莉花的树冠上,每增加一个分枝,就增加一个曲折。而分枝具有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水肥运输的阻力也随曲折数的增加而相应剧增。所以,茉莉4~6年就表现出枯衰现象。但是,通过更新修剪,把树冠上的全部分枝剪除,这就消除了水肥运输的阻力,为更新复壮创造了新的条件。茉莉花具有一年发七、八次分枝的习性。两年就可达十多个分枝级次,更高级次的分枝产花能力大为削弱。

为了延长经济寿命,不要等到植株已表现出明显的衰老特征时,再进行更新修剪。而应从第三年起,就要逐步进行。在一丛植株中,若干主茎的年龄及衰老状况均不相同,实行分批分期更新,不仅不会影响产花量,而且还可以大大改善营养分配和通风透光状况,延长经济寿命。也大大延长了盛花期以及最终淘汰的时间,相应地提高了年产花量。

二、修枝与修根相结合,促使更新

对于栽植密度较大的地块,栽种10年以上己明显衰老的植株,应连根挖起,除按上述要求对地上部分进行修剪以外,同时也对根系作适当修剪。除修剪腐烂根、干枯根而外,还应对过长根作适当短剪,表1是两株根系修剪程度不同的茉莉,其根系补偿性生长及梢的恢复情况。

分享
1
上一篇:福州茶树良种 下一篇:我国古代茶树栽培各项技术的具体发展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