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叶的加工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5:56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3266个字,大约阅读时间9分钟茶叶的品类,犹如考古出土的器物一样,是反映和推断过去工艺与技术水平的一种指示性信据。不论古代何时,只要知道那时有哪种或哪些茶类,即使没有其他文字记述,我们也能大致推测出当时茶叶制作和技术的若干情况。所以,有关古代茶类资料的发掘、整理,对于研究我国茶业特别是茶叶加工制造的历史,具有一定的钩沉、补苴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茶史资料中对上古茶事、茶类记述的缺乏和语焉不详的原因,所以,我们对我国茶类发展和演变的历史,直到现在还是一片模糊,几乎无人触动。为了促进对我国制茶和茶类历史的研究,本文冀图就目前流传的对我国茶类发展的若干看法,结合笔者的粗浅研究,发表一点一孔之见,以期能引起茶业界、农史界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对拙文的补正。
(一)饼茶并不是我国最早的茶类
我国茶业起源于史前巴蜀。据考证,自秦人取蜀以后,茶的饮用和栽培,才在全国逐步传播开来。可能正是这一原因,所以我国茶的发现利用虽早,但记述很迟,有关制茶和茶类的记述更迟。据查,在我国现存的史籍中,关于茶类的最早记载,初见于三国《广雅》。其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芼之。”①这条记载,本身讲得十分清楚:时间,由成书年代指明,系三国后期;地点,文中讲定,只是荆巴;内容,主要反映上述时间、地点所风尚的一种饼茶饮用方法。但是,或许因为这是我国茶类的第一条记载,后来有人就误以为这也即我国最早的茶类了。如谢肇在《五杂俎》中就称:“古人造茶,多舂令细末而蒸之……揉而焙之,则自本朝始。”②也就是说,古人制造的茶叶,都是舂细蒸压的饼茶或团茶;现在这样经过揉捻烘制的茶叶。则起始于明朝。简单来分,就是以明朝为线,明以前生产的是团茶或饼茶,明以后生产的主要是散茶。这种我国茶类发展的“二阶段说”,由明清一直流传到现在;就是在近出的有些文章中,也引之为不易之论。
把饼茶说成是我国明朝以前的最早茶类,这显然是不对的。《广雅》所记,的确是我国文献中早见的一种茶类,但是,最早的茶类记载,不等于就是最早的茶类。另外,就具体内容来说,《广雅》的记载,讲的只是三国时荆巴所流行的一种茶类和这种茶类的饮法,没有表明是唯一的茶类,更不包括三国以前和荆巴以外的茶叶制造情况。因此,由《广雅》这条史料提出饼茶是我国最早茶类的说法,实在是不符逻辑也不能成立的。
再从茶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饼茶也不是和不应是我国最早的茶类。因为,茶的加工制造,和其他生产技术一样,也经历有一个从无到有、由原始到精细的发展过程。饼茶属于紧压茶类,其蒸、舂、压、焙等一系列的复杂工序本身,就说明它并不是原始茶类,当然就更谈不上是什么最早的茶类了。我国史籍和民族学有关材料所揭示的茶类发生和最初发展的情况,大致是这样:茶叶的制造,颖脱于对茶的加工。但是,茶叶的加工,并不是和茶叶的饮用伴生的,而是在茶叶饮用的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如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杨华这里记述的虽是两晋、南北朝时江南某些地区最初饮茶时的情况,但其中多少也反映了人类发明和最早饮茶时的某些规律。如文中说的“吴人采其叶煮”,即反映人类开始饮茶或未谙茶的加工以前,其饮用的茶叶,采用的只能是野生茶树鲜叶。这一点,我们从鄂伦春人的生活中,也能得到某种证明。鄂伦春人居住在我国东北的高纬度地带,那里是没有茶树资源分布的,但他们也有一种饮“茶”的习惯。不过,他们饮用的不是茶叶,而是野生的“黄芹、亚格达的叶子”。他们饮用这些叶子,就是全然不经加工的鲜叶。所以,由此来推,我们古代巴人开始饮用茶叶时,大致也是不懂得加工的。随着饮用茶树鲜叶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嗜好,人们在经常的饮用中发现和为了克服茶树鲜叶的青苦气味,于是产生了对茶的简单加工。如我国云南傣族、佤族今天所保留的“烧茶”习俗,或许就是远古茶的原始加工的一种遗俗。傣族、佤族的所谓“烧茶”,也即把茶树上采摘的一芽五六叶的新梢,先放在火上烧烤到叶色焦黄,然后再投入壶中煎饮。烧茶这种原始加工,其发明并不须要人们作什么特意的创造,而完全是原始生活常识内的事情和有现成经验可循的。如所共知,早在原始渔猎和采集经济阶段,人们就有了熟食的习惯。而且他们懂得,把一些兽肉和块根放在火上烤食,不但能够减轻腥膻和土气,并且有助于提高这些食物香味。为了降低茶叶的苦涩和青气,当时人们知道和习惯的处理方法,当然也就是烧烤。
所以,一般认为,现在我们某些兄弟民族所保存的“烧茶”习俗,很可能就是原始时期所采用的一种最早的茶叶加工方法。
“烧茶”是现摘、现烧、现饮的一种加工方法,它加工的茶叶,不参加贮存。因此,从这一角度上说,它不带生产的性质,也就不构成茶类。但是,尽管这样,烧茶作为制茶和茶类出现之前的最早加工,以及由它后来衍生出来茶的杀青工艺,其在制茶和茶类发展史上,还是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真正的茶叶生产和茶类,是伴随着茶叶的储备一起产生的。茶叶的收贮备用,从知识和技术上说,也是原始时就有成熟的经验可循的。因为在原始采集特别在前农业阶段,人们所掌握的植物知识,就达到了使自己的采集成为一种有规则的贮备活动。也以鄂伦春人的采集为例,他们的采集是有明显的季节性的。如他们在春夏多采集植物的嫩芽、枝叶,夏天则采集枝叶和花,秋后便专门采集植物的果实和挖掘块根、块茎①。鄂伦春人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游猎经济,采集大多是妇女和孩子的事情,但他们也已有贮存采集食物的习惯。如他们在深山老林游猎时,往往在山野和树上构有“简易仓库”,将吃剩的兽肉和野菜曝晒或风干为“肉干、菜干”,存放在“仓库”中以备回程时取食。所以,从这一史实来看,居住在我国南方嗜茶的原始民族或部落,只要他们生活中出现了储备茶叶的需要,他们的采集知识和收藏食物的经验,是不难使他们由茶的简单加工转变为贮藏加工的。
茶叶的最早收贮方法,和由这种方法生产的最早茶类,很可能就是利用日晒致干的“干茶”。因为晒干是原始生活中最普遍和最经常的实践,也是古人干藏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以民族学材料为例,如我国贵州苗族过去采集的食品,有些即“经过晒干后收藏”的。如他们采集蕨类和野百合的 根茎 ,就是把挖到的块根、块茎,先洗净放在木槽和木臼中舂烂,然后放到水里浸漂,滤去渣滓,最后再把沉淀的 淀粉 晒干收贮。曝晒收贮,不只是低纬度居民的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就是在生活在阳光微弱的高寒地带的原始民族,如爱斯基摩人,他们收贮的 鱼干 ,基本上也就沿用晒干的办法,所以,现在我们不敢说原始收贮的茶叶都是晒干的,但至少可以说晒茶是原始茶叶生产的一种主要和最早方法。
原始晒制的干茶,是我国最早产生的茶类之一。但挑剔地说,它还只是一种简单加工的而不是制造的茶类。因为它除了翻晒以外,不分也分不出其他工艺。所以,最初的茶叶制造,是从复合不同的原始加工方法开始的。如我们前面说到的“烧茶”这种“杀青”工艺的原形,把它和晒茶这二种原始加工方法结合起来,即将鲜叶先在火上略烧一下,然后再把它摊晒致干,那么,就正式形成了“ 晒青 ”的制造工艺。用烧烤杀青或日晒致干,一是比较费事,二来受到天时的限制,后来随着对茶的大量需要,人们在原始晒青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明了锅炒、甑蒸和烘焙等专门的茶叶杀青、干燥方法,这样也就产生了蒸青、炒青、烘青等一类制茶工艺和茶类;从而也形成在饼茶出现之前,先有一个多种原始散茶并存的发展阶段。
关于在饼茶之前,先有一段多种原始散茶并存的阶段的结论,这我们从唐朝民族志的有关材料中,也能得到某些说明。如《蛮书》载:“茶生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①这里讲到的“蒙舍”人,是当时居住在云南的一种少数民族。所谓“散收,无采造法”,也即是指与饼茶相较而言的散茶。
现在再回头讲一下饼茶。过去有人据《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称“饼茶出现于三国和晋”。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众所周知,我国茶业起源于古代巴蜀,湖北、湖南茶的饮用和生产,是由巴蜀下传而来的;关于饼茶的起源,当然也在巴蜀。三国的时间不长,既然三国时今湖北和湖南与四川东部一样,饼茶已流行为大家风尚的一种主要茶类,反映其创始和在巴蜀传播的历史,至少应当是汉以前的事情。
我们说饼茶产生于秦汉以前,这从利用现成的经验和知识来说,也不超出历史的允许。如果说茶叶的原始加工是原始人类食品加工成法的沿用,那么,饼茶的制作,同样脱源于食饼蒸制的经验。我国各地出土的史前和先秦的陶甑很多,甑自然主要用于蒸饼或蒸馍的。从民族学来看,饼食的历史还应早于甑釜的出现。如云南独龙族、纳西族过去烙饼,即利用一种圆盘形的石板架在火塘上烘烤的。至于鄂伦春人就更简单了,他们出猎时将 面粉 拍制成饼后,放在热灰中烤熟就吃。所以,从人类饼食的悠远历史来看,我国古人在秦汉以前把茶叶仿制成饼,这在经验和技术上,也是不怎么困难的。因此,笔者毫无疑义地认为,饼茶大致是秦汉以前在原始散茶的工艺基础上,仿效饼食制作的某些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茶类。
推荐阅读
-
茶叶加工中烟焦味的类型和克服办法
茶叶 是饮品,无论什么茶叶,都不能存在烟味,而凡染有烟气味的茶叶,则被看作是一大弊端,或称为劣变茶、次品茶。 茶叶气味大致可分为煤烟型、浊烟型、焦烟型、柴烟型。 煤烟型茶是制茶过程煤在炉灶中产生的烟气侵袭茶团...
-
松阳香茶生产技术--揉捻、干燥
揉捻 揉捻机械选用45或55型的为宜,采用轻压长揉的方式,揉捻时间根据原料嫩度不同控制在1—2小时左右,压力掌握“先轻后重、逐步加压、轻重交替、最后松压”的原则。在揉捻时,宜采用冷揉方式进行,以轻压为主,并在开始与结束阶段有较长时间的松压,对于嫩度稍差的原料可适当重压,团...
-
松阳香茶生产技术--采摘、杀青
鲜叶采摘和处理 (1)合理采摘高档香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中低档香茶采一芽2~3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鲜叶原料要求芽叶成朵、大小均匀,不能采碎、不带蒂头,保持新鲜、清洁。盛装和贮运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良好的竹编茶篮或篓筐。 团...
-
雷沼喷云手制加工技术
雷沼喷云是用白毫早、福鼎大 白茶 等优衣品种的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采制一般集中在谷雨前后,采摘的芽叶要求肥壮、多毫、身骨重实,叶质柔软。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芽叶成朵,嫩匀整齐,不采鱼叶、不采单片叶、不采病虫叶、不采紫色芽叶。采回来的团...
-
震雷春茶炒制工艺
震雷春”的鲜叶采摘:于清明前后开始采摘。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初展。茶树品种为无性系良种茶树,如福鼎大 白茶 、白毫早、信阳10号等,以保证芽叶大小均匀一致, 茶叶 白毫多、上市早。严禁采团...
-
龙眼玉叶制作工艺
龙眼 玉叶属名茶精品,它要求芽叶肥壮,细嫩匀齐,毫多芽长,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采摘要做到四不采:不采病虫芽,不采对夹叶,不采雨水叶,高温烈日不采,当日采茶当日制完。 龙眼玉叶的工艺流程是鲜叶摊放、青锅、摊晾回潮、筛分、团...
-
香山翠峰加工工艺
香山翠峰的生产园管理讲求精耕细作。春茶开采前20天左右浅耕施催芽肥,浅耕要求除去杂草,疏松土壤,这样可以迅速提高地温,促进春茶提早萌芽,催芽肥要求每亩施用30千克碳酸氢铵。春茶结束后,进行一次 茶园 除草施下接力肥,每亩施20千克碳酸氢团...
-
黄大茶的制作
黄大茶是我国 黄茶 类产量最多的一种,产于安徽霍山和湖北英山等地。 制作方法: 1.鲜叶采摘:黄大茶要求大枝大杆,鲜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四五叶。一般长度在10~13厘米。春茶一般在立夏前后2~3团...
-
将军峰云绿茶的制作
广西昭平县庇江乡生产的一种半烘炒 绿茶 。广西昭平县将军峰茶厂研制。1996年通过农业部 茶叶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名茶认证。 选用一芽一叶及少量一芽二叶初团...
-
八角亭龙须茶的制作工艺
龙须茶因形似“龙须”而得名。制体时采用丝线捆扎成一束束的茶条,故又名“束茶”。 龙须茶历史悠久。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中载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等类。”可见,龙须茶团...
-
茶叶加工中烟焦味的类型和克服办法
茶叶 是饮品,无论什么茶叶,都不能存在烟味,而凡染有烟气味的茶叶,则被看作是一大弊端,或称为劣变茶、次品茶。 茶叶气味大致可分为煤烟型、浊烟型、焦烟型、柴烟型。 煤烟型茶是制茶过程煤在炉灶中产生的烟气侵袭茶团...
-
松阳香茶生产技术--揉捻、干燥
揉捻 揉捻机械选用45或55型的为宜,采用轻压长揉的方式,揉捻时间根据原料嫩度不同控制在1—2小时左右,压力掌握“先轻后重、逐步加压、轻重交替、最后松压”的原则。在揉捻时,宜采用冷揉方式进行,以轻压为主,并在开始与结束阶段有较长时间的松压,对于嫩度稍差的原料可适当重压,团...
-
松阳香茶生产技术--采摘、杀青
鲜叶采摘和处理 (1)合理采摘高档香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中低档香茶采一芽2~3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鲜叶原料要求芽叶成朵、大小均匀,不能采碎、不带蒂头,保持新鲜、清洁。盛装和贮运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良好的竹编茶篮或篓筐。 团...
-
雷沼喷云手制加工技术
雷沼喷云是用白毫早、福鼎大 白茶 等优衣品种的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采制一般集中在谷雨前后,采摘的芽叶要求肥壮、多毫、身骨重实,叶质柔软。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芽叶成朵,嫩匀整齐,不采鱼叶、不采单片叶、不采病虫叶、不采紫色芽叶。采回来的团...
-
震雷春茶炒制工艺
震雷春”的鲜叶采摘:于清明前后开始采摘。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初展。茶树品种为无性系良种茶树,如福鼎大 白茶 、白毫早、信阳10号等,以保证芽叶大小均匀一致, 茶叶 白毫多、上市早。严禁采团...
-
龙眼玉叶制作工艺
龙眼 玉叶属名茶精品,它要求芽叶肥壮,细嫩匀齐,毫多芽长,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采摘要做到四不采:不采病虫芽,不采对夹叶,不采雨水叶,高温烈日不采,当日采茶当日制完。 龙眼玉叶的工艺流程是鲜叶摊放、青锅、摊晾回潮、筛分、团...
-
香山翠峰加工工艺
香山翠峰的生产园管理讲求精耕细作。春茶开采前20天左右浅耕施催芽肥,浅耕要求除去杂草,疏松土壤,这样可以迅速提高地温,促进春茶提早萌芽,催芽肥要求每亩施用30千克碳酸氢铵。春茶结束后,进行一次 茶园 除草施下接力肥,每亩施20千克碳酸氢团...
-
黄大茶的制作
黄大茶是我国 黄茶 类产量最多的一种,产于安徽霍山和湖北英山等地。 制作方法: 1.鲜叶采摘:黄大茶要求大枝大杆,鲜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四五叶。一般长度在10~13厘米。春茶一般在立夏前后2~3团...
-
将军峰云绿茶的制作
广西昭平县庇江乡生产的一种半烘炒 绿茶 。广西昭平县将军峰茶厂研制。1996年通过农业部 茶叶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名茶认证。 选用一芽一叶及少量一芽二叶初团...
-
八角亭龙须茶的制作工艺
龙须茶因形似“龙须”而得名。制体时采用丝线捆扎成一束束的茶条,故又名“束茶”。 龙须茶历史悠久。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中载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等类。”可见,龙须茶团...
最新更新
-
贵妃鸡
贵妃鸡,原产英国皇室,集观赏、美食、滋补于一身,营养丰富,被誉为"益智肉"、"美容肉"、"益寿肉"。其头戴凤冠,身披黑白花羽,天生丽质,被英国皇室定名为"贵妃鸡",专供宫廷玩赏和御用,并禁止民间饲养。后由野生驯化而得,现国内养殖数量极少,正是大力发展的好时机;在2000年全国特种团...
-
鳄鱼养殖提高幼鳄鱼成活率的措施
下文向大家介绍的是鳄鱼养殖——提高幼鳄鱼成活率的措施,都有哪些措施呢?那么就由专家提出几点相关鳄鱼养殖——提高幼鳄鱼成活率的措施内容供广大朋友们参考。 鳄鱼养殖——提高幼鳄鱼成活率的措施: 一,降低幼鳄的饲养密度,做好清洁工作 团...
-
大鲵养殖常见病吸虫病防治技术介绍
症状:病鲵体质消瘦,体表粘液过多,行动呆滞。 治疗:寄生在大鲵体内的吸虫有很多种,已报导的有:贵阳拟牛头吸虫、无棘吸虫、东方后槽吸虫、椭圆大鲵吸虫、马边鲵居吸虫、沐川鲵居吸虫、短肠中肠吸虫。多数种类寄生在娃娃鱼(大鲵)肠壁的粘膜层,引起肠壁红肿发炎,少数种类寄生团...
-
贵妃鸡的疾病防治
贵妃鸡虽然抗病力很强,一般较少发生传染病,偶有家鸡传染病侵染,如果饲养条件差、喂养不当就有可能引发疫病的流行。根据重庆华冠珍禽养殖场10多年来对贵妃鸡的养殖得出如下经验,现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日龄以上的小鸡就要预防球虫了,可用适量的氯苯胍、球菌清、克球粉、球虫团...
-
大鲵养殖常见病烂尾病防治技术介绍
症状:大鲵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块,周围皮肤组织充血发炎,表皮呈灰白色。当病期过长,形成疮样病灶。严重时患处肌肉组织坏死,尾部骨骼外露,常有暗红色或淡黄色液体渗出。病鲵停止进食,伏底不动,不久便死。 治疗:发现病鲵后,应及时隔离治团...
-
鳄鱼养殖的优势
鳄鱼养殖的优势之世界上共有23 种鳄,除中国的扬子鳄及美国密西西比鳄川也别种都生沽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活在温带地区外,其他21种都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养鳄热正在中国兴起,广东,上海,广西,湖北等地已先后从国外引进鳄记性饲养。 鳄的养殖和开发利用也是全团...
-
鳄鱼养殖饲养室建造
鳄鱼养殖饲养室建造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鳄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发展鳄类养殖业及加工业和旅游业也会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近年来中国进口鳄的单位及进口数量也越来越多,一些宾馆,饭店和旧点已经把鳄肉当作海鲜产品搬上了餐桌。所以,只要主管部门正确引导,鳄的引种养殖及产品加工业将会团...
-
家养贵妃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贵妃鸡又名贵妇鸡,原产于英国皇室,其头戴凤冠,身披黑白花羽,天生丽质,被英国皇室定名为“贵妃鸡”。贵妃鸡集观赏、美食、滋补于一身,野味浓,营养丰富,其肉质细嫩,油而不腻,美味可口,富含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10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被称为抗癌之王的硒和锌的含量是普通禽团...
-
大鲵幼苗养殖关键事项(一)
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俗称娃娃鱼,为我国所特产,故又有中国大鲵之称。大鲵在我国18个省市均有分布,主产于华南、西南的深山密林溪流间。常见个体重2~5kg,体长约50~150cm,最大个体可达10~20kg。因大鲵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一团...
-
鳄鱼养殖球虫病及防治
鳄鱼养殖——球虫病寄生虫病及防治之在养殖鳄鱼的时候,一旦鳄鱼得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球虫病病也是鳄鱼常见的疾病,以下我们就来具体探讨鳄的球虫病及防治。 【病因】 主要是艾美尔球虫属、等抱子球虫属的球虫寄生于鳄的胆囊、胆管及肠上皮内,引起胆囊、胆团...
-
锦鸡的繁殖育苗需要注意的问题
红腹锦鸡繁殖特性 红腹锦鸡体重一般在750克左右,母鸡一年龄性成熟。春暖花开,每年的4月初锦鸡开始产蛋。到7月份才陆续停产。一般每只产蛋20只左右。 经过人工养殖及多代繁殖,最高已产到43只。公母配比1:2~3。一般雄鸟的性成熟比雌鸟早1月,在团...
-
大鲵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利用
大鲵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物用动物,在历代的中药典籍中多有记载。如在明朝李时珍的经典著作《本草纲目》中,就有详细记载。 大鲵的皮肤、肌肉、脏器、骨骼及其分泌物均可入药,大鲵的脂肪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是治疗烫伤、烧伤的特效药。中医认为大鲵性甘平、味淡,有补气、氧血团...
-
大鲵有毒吗
大鲵是无毒的,大鲵学名大鲵,大鲵是我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大鲵”,它实际上并不是鱼,它名之曰鱼而非鱼,是我国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它的外形有点象壁虎,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公斤,最大的达50公斤。 团...
-
大鲵的生活习性: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 它的牙齿不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