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口蹄疫综合防治知识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5:51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569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五号”病是由FMD病毒引起的偶蹄 动物 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它可以同时感染猪、牛、羊等多种偶蹄动物和人。因其可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和国际贸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危害人身健康,历来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兽医局(OIE)列在A类烈性传染病之首。FMD有7个血清型:A、O、C,南非1、2、3型(SATⅠ、SATⅡ、SATⅢ)和亚洲1型(AstaⅠ型)。各型之间抗原不同,彼此间不能交叉免疫,但各型在发病症状方面的表现没有什么不同,在同一个血清型内不同毒株之间的交叉免疫也存在着差异,给FMD病的仿制带来极大的困难。其发病特点为:发热,在口腔粘膜及鼻盘、鼻吻、蹄系、蹄冠、蹄踵及乳头周围皮肤出现潮红、充血等症状,很快即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水疱,水疱破裂后出现较规则溃疡烂斑,传播迅猛。

一、五号病的传播和流行特性

五号病能侵害多种(33种)动物,尤以偶蹄动物为易感。自然病例以牛最为易感,尤其是黄牛和奶牛。其次是猪、羊。幼畜的易感性较老年畜要大,疫病后多为急性,常造成严重死亡。人也能感染发病。

五号病的流行特点为较易从一种动物传染给另一种动物。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发病初期的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因为发病初期所排出的毒量最多,毒力最强)。最有传染性的是水泡液、水泡皮,其次为奶、尿、唾液及粪便等。

五号病以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方式传播。传播途径主要为消化道和呼吸道,其次为损伤的皮肤和粘膜。

二、五号病传播媒介

牲畜和畜产品的调运,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畜产品污染的车辆、道路、水源、放牧场地、饲养 工具 ,以及人员的往来和非易感动物(狗、马、候鸟等)的机械带毒。空气、刮风、起雾、下雨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三、五号病的临床症状

牛、羊: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典型症状为: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发生 蚕豆 核桃 大的白色水泡。流涎呈白色泡沫状,常挂滞嘴边,蹄间及蹄冠表面发生红、肿、疼痛,病畜表现为跛行。

猪:发热,在口腔粘膜及鼻盘、鼻吻、蹄系、蹄冠、蹄重等处发生大小不等的白色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较有规则的烂斑,严重者蹄壳脱落,病猪表现为跛行。

四、五号病的预防、扑灭措施

由于五号病发病率高,传播快和易感动物种类多,容易造成大流行等特点,在防治上,应本着“早、快、严、小”的原则,充分发动群众,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发生疫情时的措施

①发现疫情时应立即向上级和防五指挥部报告,迅速采取病料送检确诊,同时通知邻近单位和地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②划定疫区、严格封锁。疫点要求封死。人、动物、动物产品及用具等都不能出入。

③对疫区内所有易感动物进行普查。将病畜和可疑病畜立即隔离,同时对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场所、用具认真消毒。

④用FMD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建立免疫保护区。

⑤死畜应焚烧或深埋等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皮张、毛用环氧乙酸消毒。

⑥解除封锁的时间为最后一头病畜痊愈,死亡或急宰后14天,经全面消毒后,报防五指挥部同意后解除封锁,解除封锁后,仍需限制3个月才能到非疫区去。

2、平时的措施

①平时对家畜要严格检疫

②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五、人感染五号病的途径和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人感染FMD病毒的途径人对FMD病毒有轻度的易感性,其感染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创伤的伤口、接触病畜及被FMD病毒污染的动物产品和物品,处理病畜时的直接接触.

2、发病后的主要临床症状

①发烧、呕吐、口部感到发热、发干以及在唇、舌、颊上出现水泡,皮肤上的水泡多见于指尖、指甲基部。

②指尖、脚趾出现红、肿,指间、脚趾出现水泡,破溃后出现烂斑,有针刺样疼痛感。

③感染发病后可引起胃肠卡他性炎症、腹泻、有针刺样疼痛感,小儿可因心肌麻痹而死亡。

3、防治措施

①在市场购买鲜肉时,要仔细辨认,只能购买盖有蓝色“湖北肉检验讫”印章的经过严格检疫的“放心肉”。购买动物时也要注意观察有无感染发病的症状,一般不要购买从外县购进的动物和动物产品。

②喜欢宠物的饲养者,要注意经常消毒,防止感染,注意定期免疫接种,不要随便到外地购买宠物和将宠物带进带出外地。

③人感染发病后可先到当地畜牧部门检查、确诊后到医院隔离治疗。

④目前,市场上有少数无证屠商,只顾赚钱,专门到疫区购买便宜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上市销售,谋取暴利,请消费者务必要提高警惕,不要购买无检疫标志的和死因不明的动物、动物产品。

⑤此病一般没有生命危险,病情也比较轻微,因此,感染此病也不必惊慌害怕,但要注意隔离,防止相互传染,引起疫病传播。

分享
1
上一篇:嚏根草品种介绍及栽培要点 下一篇:软化姜芽的培育及加工技术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