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牛皮蝇蛆及吮吸虱的有效诊治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5:48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446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一、皮下 蝇蛆

1、病因:牛的皮蝇为黑纹皮蝇和牛皮蝇。前者在前蹄踵及颈部垂皮处产卵,而后者则在后腿及腰部产卵。牛皮蝇成年蝇因其发出很响的嗡声而使牛感到不安和惊吓。

卵在1周内孵化,一龄幼虫在蛋白水解酶帮助下穿过皮肤,再进一步移行。黑纹皮蝇的幼虫最终达到食管后1/3部分的黏膜下层,牛皮蝇的幼虫则到达胸腰段脊椎的硬脊膜与骨膜之间的硬膜外脂肪组织。大约4周后幼虫到达食管和脊柱管腔,这些部位称“越冬定居处”,幼虫将在这里呆2-4个月。在此处它们建立了呼吸孔并且经蜕皮进入二龄阶段。蜕皮过程中,患牛背部出现可见的皮下隆起。再经1个月,第2次蜕皮变为三龄幼虫。三龄幼虫最终离开皮瘤,掉到地上,在土壤中经1-2个月的蛹化最终成为成年蝇,成年蝇存活不超过1周。

2、症状:皮下蝇蛆病在小牛比老牛中常见,因随年龄增大对 寄生 虫抵抗力增强。

临床上,当放牧的牛在草场上乱跑时,就是成年蝇活动造成的症状。另外的症状是在病牛背部出现“皮瘤”。单个的牛可能仅有一处隆起或有数百处。可见到通气孔则更加证实了诊断的正确性。

3、治疗:治疗应从控制蝇着手,以减少有利于蝇繁殖的环境因素。草场上的小牛应用驱蝇药治疗以减少蝇的刺激。乳用小母牛应用全身性 杀虫剂 进行常规治疗。正在泌乳的奶牛应不予治疗,避免挤出的奶中有药物残留。不久将产犊的小母牛一般不治疗。

浇泼药如蝇毒和氨磺磷,可用于乳用小母牛,但要注意按时停药。伊维菌素产品对控制皮蝇幼虫很有效,有浇泼剂、针剂等剂型,但不能用于正泌乳的牛。

治疗后,在一龄幼虫寄生处偶尔可见局部反应。对黑纹皮蝇幼虫的副作用包括食管炎症,会导致流涎、膨胀等梗阻症状并且不能吃食。对牛皮蝇幼虫的副反应包括因迷乱移行或胸腰段脊髓硬膜外周的单纯性炎症而引起的暂时性或永久性麻痹。在一龄幼虫末期用杀幼虫型杀虫剂可引起垂死幼虫的反应,表现为背线附近极度肿胀。幼虫被挤碎或因畜主想将幼虫从气孔中挤出而意外致死时,也发生相同的反应。背部若出现下皮损害,不要破坏皮蝇的自然生活周期。

二、吮吸虱

1、病因:吮吸虱如牛血虱、水牛盲虱、犊长颚虱和叮咬虱(如牛毛虱),在冬季可达到很高的感染率。在冬季,长的被毛、较冷的皮肤、环境温度和舍饲等有助于虱传播。虱具有宿主特异性,整个生活周期都在宿主身上度过,并且不同的虱在宿主身上都有喜好的“定居点”。阳光和热对虱的繁殖和存活有很大影响,故短被毛、接受阳光照射、夏季高的温度能自然减少虱的数量。叮咬虱以皮肤碎屑为食,嗜好背部和腹肋区域。吮吸虱喜好头、颈、肩峰、腋窝和背部。然而,当虱特别多时,可在身体各部见到。虱对营养差的、有其他疾病的 动物 可能危害最大。

2、病状:牛虱侵袭的主要症状是瘙痒、不安和过度地舔。大量的虱肯定影响犊牛生长和奶的产量。被严重侵袭的牛出现不适或因寄生虫骚扰而长时间找物体磨擦和舔自己。严重感染可能会出现失血性贫血。在冬季症状最明显。全群有问题时往往也只有1头,或少数动物因严重感染而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有虱侵袭的牛因瘙痒而用舌头舔后留下的痕迹很典型,像用湿画笔刷过的一样,几乎在所有的能舔到的部位都有。套有颈枷的牛则因限制了舔而显得非常不安。常可见到自伤性脱毛和表皮脱落以及大面积出现鳞屑。在因虱侵袭而长期舔的牛可见到毛球。

3、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和物理性检查发现虱来进行诊断。通常用笔式灯照,仔细剥离毛便足以确定。受舔和摩擦最多的部位是最好的观察部位。颈部、背部和臀等部位往往有足够数量的虱。可做早期诊断。

当牛死亡或因休克而呈低温时,虱便离开皮肤而大量出现于被毛外端。

4、治疗:发现有大量虱时,应对全群进行治疗并对环境进行处理。可使用几种除虫菊酯或二氯苯醚菊酯制剂和蝇毒类药物喷雾或用做粉剂。所有褥草应清走,牲口棚喷雾,对所有牛进行突击治疗,2-4周重复1次或按药物说明使用。若是有多年问题的牛群应在虱数最高峰到来之前(即秋季)进行治疗。伊维菌素对犊牛和小母牛的吮吸虱有效。另外,舍饲的牛应尽可能剪毛。

分享
1
上一篇:特种野猪养殖技术规程:呼吸道疾病 下一篇:羊疵点毛的成因及预防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