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养殖鲍鱼各类疾病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5:31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404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鲍鱼 是“海产八珍”之一,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依靠市场经济和科技力量的推动, 鲍鱼养殖 已成为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推动, 鲍鱼养殖场 布局不合理,高密集饲养方式、养殖排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海区,排入量大大超过海区的自净能力(包括海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排泄物不断累积,病原微生物在海区繁殖生存,在条件恶变的情况下引发大的疫病。一些鲍鱼养殖场的分布过于集中,已经大大超过该海区的生物荷载能力,导致了病害的暴发及流行。

现代鲍鱼养殖业要求对防病治病要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处理,病原微生物已经存在于养殖水体或环境中,只要发生应激性环境条件,就会使鲍鱼免疫力下降,病原微生物很快就达到致病值的水平,鲍鱼疾病就暴发。感染鲍鱼的冷水性病毒潜伏,致使鲍鱼虽然携带,但并不发病,当某一养殖条件发生恶变,鲍鱼免疫力下降。在海水中几种致病弧菌的重复感染下,就加快了鲍鱼的死亡,引发病变。目前,大多的鱼场在防病上的观念落后,在“防”字上下的功夫还不够。

在春夏和夏秋的季节交替时段,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气温、气压、降水等气象要素变化激烈,很容易使鲍鱼生病,特别是幼鲍和体质较弱的成鲍很易死亡,对有死鲍的池应用消毒药物进行药浸。对鲍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对病区进行适当的隔离。创造优良的养殖环境,使污染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鲍鱼自身的抵抗能力,使病原微生物无从感染发病,达到养殖生产上真正的安全,这就要防止“病从口入”,又要定期“倒池”、“晒池”。总之,防病工作要贯穿于鲍鱼养殖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常见病害防治:病害原因有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 寄生 虫病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下面介绍几种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1.孤菌病:病原:红鲍在幼小时容易发生孤菌病,分离出的孤菌其生化特性接近于溶藻酸孤菌。

病状:鲍足上皮组织脱落,患病个体不活泼,重病机械刺激无反应。血液中有活动细菌,身体退色,触手软弱无力,内脏团萎缩,足缩回,鲍鱼从变态到1厘米发生持久性死亡,有时出现死亡高峰。易发期:一般高温条件下或充氧过多易发病。

预防:幼鲍应在适宜环境下养殖,投喂的 饲料 中均添加0.2%的渔必得或海珍宝,对伤鲍可药物浸洗伤口。

治疗:用复方新诺明配成5%的海水溶液涂擦伤口,必要时第二天再重复治疗一次。

2.气泡病:病状:患气泡病的鲍是在皮组织之下形成许多气泡。严重的使鲍鱼上浮水面。

病因:鲍鱼集约化养殖中,由于投喂各种 海藻 ,在强烈光照下,并且水流不畅时,海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溶于水中,有时使水的溶氧达到150~200%的饱和度,可使幼鲍发生气泡病。此病是鲍鱼养殖常见病,并且易继发性感染溶藻孤菌,造成更严重后果。

防治:①投喂大量海藻时应避免强光照射,并加大养鲍水槽中的流水量,也可利用含氧量在饱和度以下的水作养殖用水,可预防气泡病。②还可通过降低养殖水温,使病鲍逐渐恢复。③用2ppm的海珍宝浸泡鲍鱼幼苗,饵料中添加工0.2%海珍宝或渔必得有效预防此病。

3.溃疡病:由溶藻弧菌感染引起,水中病原菌通过鲍的上皮组织进入体内,进而侵入血窦和神经鞘周围,症状为足、外套膜水肿及出现大小不一的溃疡,足部、触手松弛,内脏团和足部萎缩,不能翻转直至死亡,感染3~5厘米的杂色鲍。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期,死亡率可达60%,是我国目前流行较广的疾病之一。用中科院南海研究所研制的CP95进行静水药浴,用8ppm,浸泡2小时,或隔离病鲍用浓度4ppm药液浸泡24小时。

预防:用2ppm的海珍宝泼洒,控制、杀灭游动病原微生物。

4.破腹病:由弧菌引起。病鲍分泌黏液增多,外套膜与鲍壳连接处变为褐色并易分离严重时外套膜多在内脏角状体处破裂,内脏裸露,上、下足肌肉变软腐烂致死。

治疗:每立方米水体用两片复方新诺明,首次加倍,另外,日常养殖中用2ppm渔必得能够有效预防此病发生。在下午5时施药,池内停止流水4~6小时,但应充气,连续5天。

鲍鱼病害还有很多,许多病害的防治尚在探索,因此,养鲍关键在于预防。

分享
1
上一篇:鲤鱼繁殖法 下一篇:三疣梭子蟹土池高效育苗技术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