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淡水鱼出血病成因浅析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5:24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072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1要点

在鱼类受到低溶氧综合症应激时,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随着鱼类氧气消耗量的增加,产生二氧化碳的量也增加,使得鱼类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鱼类处于低氧综合症环境条件下,生长减弱,组织受损或坏死,对传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增强。低氧综合症一般是由于光合作用不充足、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或水体上下对流等因素引起的。

2. 饲料

在养殖鱼类生长的过程中,有三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即鱼种质量、水环境和饲料。饲料质量对鱼类生长和维持机体健康是极为重要的限制因子。近年来,我国 水产 饲料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正日趋走向成熟,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因素,这些因素不但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而且也有可能构成鱼类发病的诱因。这些因素主要有:

(1)个别厂家使用过期、霉变或氧化脂质的饲料原料,这类原料经分解所产生的醛、酮、酸等物质,具有很强的毒性,从而损害鱼类肝组织,造成弥漫性脂肪变性及其它病变,影响肝脏功能和引发肝病。

(2)个别厂家饲料中添加了过量激素或禁用促生长剂(如喹乙醇、甲基睾丸素等),并已发展到滥用的趋势。激素可以提高蛋白同化作用,提高生长速度,降低饵料系数,但使用激素会带来很多毒副作用,如人们普遍反映的肉质松散、出血病、不耐运输和越冬死亡等问题。短期内添加激素鱼体虽无明显症状,但长时间的蓄积则会发生中毒等一系列反应,如喹乙醇引起的出血病几乎无法根本治愈。

(3)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在鱼类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免疫繁殖等生命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数维生素在鱼体内不能合成或不能足量合成,需要从饲料中获得。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鱼类的养殖环境趋于变差,对鱼类可能的应激会增强,使鱼类对疾病的易感性和传染性加强。因此,维生素的功能就不仅仅是满足鱼类的生长需要,而应具有抗应激和促进免疫功能,且饲料中的维生素含量与饲料系数是成反比的,饲料系数越低,则要求饲料中的维生素的含量越高。由于 水产饲料 加工 、贮存和投喂等过程中,维生素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产饲料生产厂在饲料加工的混料阶段,就应加入强化数量的维生素,以有效避免鱼类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提高鱼类的免疫和抗应激能力。

3.药物或重金属中毒

有些药物或重金属中毒也会成为鱼类出血病的诱因。这些药物进入血液后并不影响红细胞本身,而是影响血管的功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渗血或出血;或引起血管壁弹性下降,血管脆性增加、硬化、易破裂。可引起鱼类血管通透性及弹性变化的 矿物 质有:硒、铬等缺乏,以及砷、铜、钒等超量中毒,重金属中毒是一种慢性病,很难根治。药物正常使用可起到良好疗效,过量使用时,不仅会产生耐药性,还可能发生中毒反应。许多药物中毒病都可引起血管壁变性、血管通透性增强。如氯霉素中毒,可抑制肠道细菌而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使血浆凝血酶原降低,引起出血;磺胺中毒,可抑制骨髓生长,白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减少,血管脆性增加等等。

分享
1
上一篇:合浦绒螯蟹养殖技术要点 下一篇:淡水鱼暴发性出血病控制技术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