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养河蟹的病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5:22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2939个字,大约阅读时间8分钟近年来,随着 河蟹养殖 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体环境恶化,河蟹的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河蟹养殖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加强对河蟹疾病的研究十分必要。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综合各地经验,对池塘养殖河蟹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在治疗时能对症下药,提高防治效果。
1发病原因
河蟹在野生状态下抗病力很强,较少生病。而池塘养殖的河蟹其抗病力明显减弱,发病率居高不下,新的病种不断出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种质退化、营养失衡所造成抗病力下降,又有水体环境恶化、大量病原微生物入侵和人为的失误等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又常常是协同致病,因此在分析河蟹的发病原因时,要综合考虑,详加鉴别。
1.1种质退化,抗病力下降
近年来,由于野生种蟹资源的缺乏,人工繁育的蟹苗成为当前河蟹养殖的主要蟹种来源。一些育苗厂直接采用同一池塘、同亲本的雌雄蟹作为亲本,进行近亲交配;更有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选用发育不充分的早熟蟹或个体较小的成蟹作为繁殖亲本,这些作法,导致河蟹种质严重退化,繁殖的后代不但个体小,而且抗病力也一代不如一代。
1.2投饵不当,营养失衡
河蟹的正常生长及免疫机能需要全面的营养物质作为保障。人工投喂饵料的营养结构较河蟹在野生状态下摄食的食物有很大差别,某一物质的欠缺或过量均会造成相关机能的紊乱、失调,抗病力减弱;投饵不足,营养缺乏不能满足河蟹正常生长发育所需,使河蟹生长缓慢,身体瘦弱,抗病力下降;投饵过多,尤其是一些养殖者为了提高河蟹的生长速度,过多地投喂新鲜的动物性饵料,使河蟹的营养过剩,促进性早熟,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河蟹提早死亡。
1.3消毒不严,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水体
河蟹养殖生产中的消毒包括蟹种、蟹池、水体、饵料及用具的消毒。
1.3.1蟹种消毒无论是自繁的蟹种还是异地购买的蟹种,均可能带有致病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宜,便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疾病,所以放养前应进行严格的消毒。
1.3.2蟹池消毒不论新池、旧池,在放养前均应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曾经发生过蟹病或养殖多年的蟹池,底泥较厚,藏有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如果放养前不进行彻底清淤、消毒,那么必将给放养后的河蟹留下隐患。
1.3.3水体消毒随着集约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河蟹排泄物、死蟹尸体和残饵的腐败分解,导致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有害物质和气体,如果平时不经常对水体进行消毒,则容易造成自身污染。在水温高、吃食旺季、疾病流行季节更易发生这种情况。
1.3.4饵料、 工具 的消毒投喂新鲜动、植物性饵料( 螺肉 、小鱼、小草等),往往未经消毒直接投喂;日常使用的工具,未经消毒直接进入蟹池。这样大大增加了致病微生物进入水体的机会,对河蟹的生存构成威胁。
1.4放养密度过大
养殖受经济利益驱动,不考虑养殖水域的承受能力,在有限的水体内无限地增加养殖密度,养殖量超出了养殖水域的生态容纳量,破坏了水域的生态平衡。伴随着河蟹密度的增大,投饵量、残饵及河蟹排泄物必然增多,水质严重污染。同时河蟹的自由活动空间减少,生活上有一种不适的压力,使河蟹的抗病力下降。一旦发病,相互传染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1.5水体环境恶化
包括池塘内的水质恶化和池塘周围水域水质的恶化。
(1)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放养的密度越来越大,河蟹的排泄物、残饵必然增多,在水中腐败、分解。如果不能加强水质监管,换水次数少,再加上池中水草不多,自身净化能力差,导致水体氨氮含量增高,溶氧下降,水质恶化。
(2)在人口不断增加,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的今天,对环境的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含大量有毒物质的工农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净化处理就被排入到江、河、湖、海之中,导致养殖用水污染,威胁到河蟹的生存。在严重恶化的水环境中,不但河蟹生长缓慢,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而且使条件性的病原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毒力增强,甚至成为致命性的病原,从而引起河蟹疾病的暴发流行。
2防治对策
河蟹养殖是一门较新兴的产业,对河蟹许多疾病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特效药物;给药途径不能采用注射给药或强行喂药,口服给药也仅限于那些尚未失去食欲的个体。一旦河蟹停止摄食,即便是灵丹妙药也无法进入河蟹体内发挥作用,因此要想减少河蟹疾病的发生,必须“无病先防”,从源头抓起,重视养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1针对近年来由于近亲繁殖,种质退化,造成河蟹的抗病力下降,育苗企业应重视亲蟹的选育,尽量选择不同来源的雌雄个体种源,重量在125克以上。有条件的企业应考虑从天然水体中引入野生原种,严格抱卵蟹的科学管理,保证胚胎的健康发育,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种质退化,提高河蟹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2.2饵料是河蟹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饵料质量好坏、营养成份是否全面合理、河蟹的摄食情况等,都直接影响到河蟹的生长,进而影响到河蟹的体质和抗病力,所以饵料的投喂必须讲究科学,做到“四定”。
(1)定时。每日投喂的时间及次数要相对稳定,一般每日投喂2次,上午08:00――09:00,下午16:00――17:00。
(2)定位。饵料投放在多个固定的食台上,这样便于观察河蟹的摄食情况和及时清除残饵。
(3)定质。投喂的饵料必须新鲜、无腐败,动、植物性饵料搭配合理,营养全面,并且适口性要好。动物性饵料选用小杂鱼、螺蛳肉、蚌肉和河蟹全价颗粒饲料;植物性饵料选用水草、南瓜、小麦、玉米、黄 豆粕 等。在河蟹不同的生长期,针对不同营养需求,按照“前后精,中间青”的原则作相应的调整,前、后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占60%,植物性饵料占40%,中期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占70%――75%,动物性饵料占25%――30%,这样既保证河蟹有充足均衡的营养,又不至于因营养过剩而出现性早熟。
(4)定量。一般每日的投饵量为河蟹总体重的5%――8%,同时根据天气、温度变化适当调整,以每次2小时内吃完为准,傍晚的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70%。
2.3严格消毒,是切断病原体进入水体的重要途径。新旧蟹池放养前7――10天均应进行严格消毒,通常采用生石灰150――200克/立方米或漂白粉20――50克/立方米溶于水后全池泼洒,旧池要先进行清淤、消毒,摒弃“套养制”的养殖习惯。蟹种放养前,应进行消毒,用25克/升食盐水浸泡20――30分钟,或用呋喃唑酮20――30克/立方米浸泡20――30分钟,可有效杀灭寄生虫和致病菌,具体的浸泡时间要视水温的高低、蟹种的耐受程度而有所增减。螺、蚌、小杂鱼等鲜活的动物性饵料,投喂前应冲洗干净,并放在50克/升食盐水中浸泡5分钟;水草、蔬菜等植物性饵料,用漂白粉6克/立方米浸泡15――30分钟。对食场中的残饵要及时清除,每1――2周用漂白粉10克/立方米对食场进行消毒。日常使用的工具也要进行消毒,小型工具等放在10克/立方米的硫酸铜或20克/立方米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5分钟以上;大型工具要经日光曝晒后才可使用。在疾病高发季节应对水体进行定期消毒,用生石灰2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每日2次。
2.4根据不同的蟹种规格和养殖水平,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一般的蟹苗放养0.3万――0.5万只/平方米;800――1000只/千克的幼蟹8――15只/平方米,600――1800只/千克的幼蟹3――7只/平方米;100――200只/千克的一龄蟹种2――5只/平方米,要求蟹种规格整齐,一次性投放。
2.5河蟹主要生活在水环境中,相比陆生动物而言,其对水环境的依赖更加明显,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但有利于河解的生长,增强抗病力,而且可以抑制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繁殖,使河蟹少发病或不发病。因此,建池时要充分考虑周围水域环境,确保养殖用水水源充足,清洁无污染,理化指标符合养蟹要求,并有独立的给、排水系统。其次,加强水体管理,调节水质:
(1)定期换水。5――6月份一般每半个月换水1次;7――8月份每1周换水1次;9月份以后每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约为池水的1/3。
(2)施用光合细菌,能转化、吸收池底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改善养殖水体条件,并能抑制有害细菌的滋生与繁殖,用量5――6千克/667平方米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释全池泼洒。
(3)移植螺蛳,螺蛳是河蟹喜食的活性饵料,又能摄取池塘底泥中的残渣剩饵等有机营养物质,净化水质。清明前后,每667平方米投放鲜活螺蛳400――500千克,投放前要将螺蛳清洗消毒。
(4)在放养蟹种时,搭配放养花白鲢60――80尾/667平方米(花鲢占20%,规格20――30尾/千克),用于防止藻类蔓延和调节水质。
(5)种植水草,以 苦草 、伊乐藤为主,配合芦苇、水花生,面积约为总面积的60%。水草不仅为河蟹提供了极好的隐蔽环境,还提供优质的植物性饵料,更重要的是净化水质,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溶氧,夏季还能降低水温,为河蟹正常生长营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生态环境。
推荐阅读
-
河蟹“颤抖病”及其预防
河蟹“颤抖病”始见于1994年的池塘养殖,很少量的成蟹出现此病症。1995年以后病情迅速蔓延,导致河蟹养殖成活率逐年下降,许多塘口绝产绝收。 “颤抖病”的病症:病蟹体瘦、壳软,活力差,腹部及附肢指节、掌节有红色水锈、不能正常蜕壳或蜕壳后不久便死;临死前活动呆滞,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痉挛团...
-
防河蟹秋季死亡
秋天,是养殖河蟹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又是河蟹极易死亡的时期。有的养蟹户不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引起河蟹大批死亡。因此,预防河蟹死亡,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关键之一。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死亡 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每年9一11月,都有一批生长了2年团...
-
热带鱼疾病预防
热 带鱼 常年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水温恒定在一定范围内,很少受到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生病的几率明显较低。热带鱼患病的原因,多是由于水质不良或短时间内饲水温差变化过大造成。此外每年的春秋季节,热带鱼都存在一个人工保温和自然温度相互过渡的问题,如果交团...
-
乌龟常见病的防治
乌龟 养殖目前尚不普遍,生产规模也不像养殖鱼和养鳖那么大。所以病也发现不多,下面只介绍几种常见的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 病状:病龟食欲减退,活动不安,龟体瘦弱。幼龟较易得水霉病。冬眠期感染水霉病容易死亡。 防治: 团...
-
罗氏虾病的综合防治
虾苗 白浊病从淡化到放养1个月内均有此病的发生,主要症状是病虾肌肉变成乳白色。病虾不立即死亡,可存活一段时间。虾苗白浊病,病因比较复杂,与水体、亲虾带毒等因素有关。营养不良、水质恶化、环境条件突然变化等应激因素可诱发该病的发生。 防治团...
-
当前白对虾病因及对策
去年入秋以来,淡水地区养殖南美白 对虾 出现了较严重的病害,特别是在珠海斗门、新会一带陆续出现较大面积、较大规模的病害流行情况。其中珠海斗门多个地区,有九成以上的 南美白对虾 池塘不同团...
-
鱼病传播途径及预防对策
1鱼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1.1鱼体本身带有的病原体 池塘所放养的鱼种,有些个体本身常带有大量的致病菌或寄生虫(简称病原体)。因鱼种个体较小,这些病原体常寄生在鱼的体表,鳍条或鳍基部、鳃瓣及鳃丝上,有些寄生于肠道内或腹腔中。一般情况下,肉眼难以观察到,这就团...
-
草鱼出血病症状及防治
出血病是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的鱼病。病毒颗粒多呈球形或六角形。完整的病毒颗粒直径为68~72毫微米,比最小的细菌还小得多。 (1)病症病鱼主要是充血。外部症状一般微带红色,小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充血现象。部分病鱼口腔、下颚、鳃盖、鳍条基部也表现充血。将病鱼皮肤剥团...
-
鳖的病害防治
鳖的适应性大,抗逆性强,在养殖生产中很少发生疾病;但如饲养管理不当,也会发生病害。常见的鳖病有: 红脖子病 病原体是产气单孢杆菌。主要症状是食欲减退,行动迟钝,颈部红肿充血,伸长而不能缩回,腹部出现红斑点,时而浮于水面,时而匍伏于 沙地 团...
-
七彩神仙小鱼成长缓慢问题
七彩神仙感染线虫、鞭毛虫比例较高,尤其是小鱼成长阶段,感染后小鱼成长速度减慢;成鱼会突然食欲减退,逐日消瘦,腹部肿胀而背脊消瘦,亦会引发肠炎及腹水。毛细线虫、鞭毛虫效果佳。成长中鱼及繁殖种鱼,可每月固定驱虫,并与百必除交替使用。当七彩神仙感染毛细线虫疾病,如已明显厌食、消瘦表示已重度感染,平团...
-
河蟹“颤抖病”及其预防
河蟹“颤抖病”始见于1994年的池塘养殖,很少量的成蟹出现此病症。1995年以后病情迅速蔓延,导致河蟹养殖成活率逐年下降,许多塘口绝产绝收。 “颤抖病”的病症:病蟹体瘦、壳软,活力差,腹部及附肢指节、掌节有红色水锈、不能正常蜕壳或蜕壳后不久便死;临死前活动呆滞,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痉挛团...
-
防河蟹秋季死亡
秋天,是养殖河蟹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又是河蟹极易死亡的时期。有的养蟹户不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引起河蟹大批死亡。因此,预防河蟹死亡,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关键之一。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死亡 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每年9一11月,都有一批生长了2年团...
-
热带鱼疾病预防
热 带鱼 常年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水温恒定在一定范围内,很少受到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生病的几率明显较低。热带鱼患病的原因,多是由于水质不良或短时间内饲水温差变化过大造成。此外每年的春秋季节,热带鱼都存在一个人工保温和自然温度相互过渡的问题,如果交团...
-
乌龟常见病的防治
乌龟 养殖目前尚不普遍,生产规模也不像养殖鱼和养鳖那么大。所以病也发现不多,下面只介绍几种常见的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 病状:病龟食欲减退,活动不安,龟体瘦弱。幼龟较易得水霉病。冬眠期感染水霉病容易死亡。 防治: 团...
-
罗氏虾病的综合防治
虾苗 白浊病从淡化到放养1个月内均有此病的发生,主要症状是病虾肌肉变成乳白色。病虾不立即死亡,可存活一段时间。虾苗白浊病,病因比较复杂,与水体、亲虾带毒等因素有关。营养不良、水质恶化、环境条件突然变化等应激因素可诱发该病的发生。 防治团...
-
当前白对虾病因及对策
去年入秋以来,淡水地区养殖南美白 对虾 出现了较严重的病害,特别是在珠海斗门、新会一带陆续出现较大面积、较大规模的病害流行情况。其中珠海斗门多个地区,有九成以上的 南美白对虾 池塘不同团...
-
鱼病传播途径及预防对策
1鱼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1.1鱼体本身带有的病原体 池塘所放养的鱼种,有些个体本身常带有大量的致病菌或寄生虫(简称病原体)。因鱼种个体较小,这些病原体常寄生在鱼的体表,鳍条或鳍基部、鳃瓣及鳃丝上,有些寄生于肠道内或腹腔中。一般情况下,肉眼难以观察到,这就团...
-
草鱼出血病症状及防治
出血病是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的鱼病。病毒颗粒多呈球形或六角形。完整的病毒颗粒直径为68~72毫微米,比最小的细菌还小得多。 (1)病症病鱼主要是充血。外部症状一般微带红色,小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充血现象。部分病鱼口腔、下颚、鳃盖、鳍条基部也表现充血。将病鱼皮肤剥团...
-
鳖的病害防治
鳖的适应性大,抗逆性强,在养殖生产中很少发生疾病;但如饲养管理不当,也会发生病害。常见的鳖病有: 红脖子病 病原体是产气单孢杆菌。主要症状是食欲减退,行动迟钝,颈部红肿充血,伸长而不能缩回,腹部出现红斑点,时而浮于水面,时而匍伏于 沙地 团...
-
七彩神仙小鱼成长缓慢问题
七彩神仙感染线虫、鞭毛虫比例较高,尤其是小鱼成长阶段,感染后小鱼成长速度减慢;成鱼会突然食欲减退,逐日消瘦,腹部肿胀而背脊消瘦,亦会引发肠炎及腹水。毛细线虫、鞭毛虫效果佳。成长中鱼及繁殖种鱼,可每月固定驱虫,并与百必除交替使用。当七彩神仙感染毛细线虫疾病,如已明显厌食、消瘦表示已重度感染,平团...
最新更新
-
人工饲养蚯蚓的品种和技术
养殖蚯蚓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三种: 这种方法包括箱养、坑养、池养、棚养、温床养殖等,其具体做法就是在容器、坑或池中分层加入饲料和肥土,料土相同,然后投放种蚯蚓,在养殖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这种方法适用于农民和城镇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地以及旧容器、砖池、育苗团...
-
黄粉虫的饲料如何配制
一、饲喂黄粉虫幼虫的配方。麦麸70%、玉米粉24%、大豆粉5%、食盐0.5%、饲料复合维生素0.5%。 二、饲喂黄粉虫成虫的配方。麦麸45%、玉米粉35%、豆饼18%、食盐1.5%、饲用复合维生素0.5%。 三、饲喂黄粉虫产卵成虫的配方。麦麸7团...
-
蚯蚓场地选择及饲料备制
蚯蚓性喜阴湿安静。 养殖场应选择在背阴、潮湿和安静的地方。要求饲养场所便于防暑、保温、排水良好、通风、避光、无敌害。 也可利用旧木箱、瓦盆、花钵等在室内喂养。 牛、猪、马、鸡的粪便和垃圾、果皮、树叶等都可养蚯蚓,但必须先经发酵团...
-
龟池旁养蚯蚓省料可增效
池内养龟、池旁养蚯蚓,既解决了龟的动物性饵料问题,又可使龟在模拟的自然环境中自由采食,降低了养殖成本,节省了人力。方法:在养龟池的四周地面上,平铺15厘米厚的牛、羊、猪、鸡粪,每平方米投放4000条种蚓,每20天加料1次,包括猪粪、牛粪、农作物秸秆、树叶、杂草及少量的烂瓜果等。 团...
-
黄粉虫的饲养管理
黄粉虫其营养价值十分高,而且人工养殖黄粉虫技术非常简单,即可以在室内或室外塑料大棚内养殖,也可以来立体生产,投资较少,成本低,1.5―2kg饲料可养成0.5―1kg黄粉虫。 近年以来,黄粉虫广泛地被应用于投喂多种淡水名特优水产动物,也是养殖蝎子等动物的好饲料,应团...
-
黄粉虫产卵问题
成熟的雄虫和雌虫喜在阴暗处交尾产卵。寿命在60~160天之间,平均寿命120天左后。成虫一生中可多次交配,多次产卵,每次产卵1~10粒,最多30粒。产卵高峰为羽化后的一个月前后。产卵量约在60~480粒之间,平均产卵量300粒左右。若加强管理可延长产卵期和增加产量。在提供营养丰富团...
-
水蚯蚓的培育养殖方法
近年来,随着名优特水产品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蚯蚓饵料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者的青睐。因此,积极开发养殖水蚯蚓很有前途。水蚯蚓池养、田养均可,以池养产量最高,每亩年产量可达750~1000公斤,按目前市场最低价每公斤20元计产值达1.5~2万元,可获纯利0.8~1.2万元。现将水蚯蚓的团...
-
有机孔雀鱼饲养入门技术
养殖有机孔雀鱼,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养殖器材和养殖品种。投资较大的可以买一个比较高档的水族箱,配备先进的养殖器材,下面为大家介绍有机孔雀鱼饲养入门技术。 首先到观赏鱼市场上买一个水族箱,最简单的水族箱大约20-50元左右,不要太大,一般以长60,宽30,团...
-
黄粉虫养殖投入产出情况
黄粉虫比较好养,因为: (1)黄粉虫食性杂,繁殖速度快,生长周期短,生命力、适应能力强。 (2)养殖设备条件要求不高。 (3)养殖技术并不复杂,只要注意温度、湿度、光照、气味、食物、天敌、自身密度、病虫害等因素就能养好。 团...
-
蚯蚓的养殖技术要点简介
蚯蚓养殖作为一个行业已在我国蓬勃发展,其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环保、畜牧、食品及轻工业等领域。2004年蚯蚓仅用于制药一项就达1万多吨,利用蚯蚓还可加工成抗病的高动物蛋白饲料。蚯蚓粪的利用也非常广泛,现已开发出花卉专用肥、草坪专用肥、果树专用肥、绿色蔬菜肥以及利用蚯团...
-
黄粉虫容易死亡的生长阶段
蛹期是黄粉虫死亡最主要的危险期,也是生命力最弱的时期,因为身体娇嫩,不食不动,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很容易被幼虫或成虫咬伤。只要蛹的身体被咬开一个极小的伤口,就会死亡或羽化出畸形成虫。另外,幼虫阶段高龄期(化蛹前)也是容易死亡的时期。因为该阶段生命代谢旺盛,取食量大,生长迅速,易于团...
-
黄粉虫活体幼虫的运输问题
黄粉虫幼虫可用袋装、桶装或箱装,根据容器大小、气候条件确定装载量,要保持相互之间不要挤压、碰撞。应特别注意的是避免在黄粉虫运输过程中反复受到震动和惊扰,不断地活动,虫体之间相互挤压,夏季如果不采取防暑降温措施,一袋10千克的虫体经1小时的运输,袋(或箱)中虫体温度可以升高5~10团...
-
蚯蚓高产饲养技术措施
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采收了则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团...
-
黄粉虫干枯病防治问题
在高温的夏季,应将饲料盒放至凉爽通风的场所,或打开门窗通风,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和青饲料,并在地上洒水降温,防止此病发生。在冬季用煤炉加温时,要经常用温湿度表测量饲料室的空气湿度,一旦低于55%时,就要向地上洒水增湿,或加大饲料中的水分,或多给青饲料,预防此病的发生。对于干枯发黑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