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长白山区林蛙孵化期和蝌蚪期饲养技术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4:55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952个字,大约阅读时间5分钟

长白山区 林蛙 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俗称蛤士蟆。目前,林蛙养殖有两种模式,一是水源为山涧溪水的山区野外林蛙养殖,二是集约化人工养殖。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技术问题未得到解决,养殖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孵化率低、蝌蚪成活率低、变态率低、越冬成活率低等。2003年以来,吉林省汪清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试验探索,取得了孵化期和蝌蚪期饲养技术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提高孵化率的技术

目前,养殖户大部分采用在溪水旁推的孵化池或自然泡子内孵化,蛙卵易受泥土污染而形成大量沉水卵,导致孵化率降低。试验表明,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法孵化受精卵,孵化率可达97%以上。

1.塑料薄膜覆盖的孵化池修建方法孵化池宽度为2m,长度根据需要而定,池埂用土或砖砌成,池底铺设一层塑料薄膜可防止水渗漏,注水水深30cm~40cm,注水口和排水口要开在同一侧,将孵化池用塑料薄膜覆盖,内侧用木条支架,枝条变成弓形,两端插于地下,上铺塑料薄膜。塑料薄膜覆盖的孵化池两端为预备池,孵化时用于预热,孵化完毕后用于蝌蚪的饲养池。塑料薄膜覆盖的孵化池水温可比无塑料覆盖的池子提高5℃~10℃,可提高孵化率及孵化速度。

2.孵化方法孵化池中卵团的密度要适宜,在适宜的溶解氧、水温、换水等条件下,卵团投放密度为8团/立方米~10团/立方米。孵化期间,应防止水质混浊,确保水质清澈,避免形成沉水卵,可勤换水,每隔3天换水1次,保证池水溶解氧充足。卵团移入孵化池时,注意保持原样和保持原来的方向,使正面(动物极半球)朝向天空,反面(植物极半球)朝向孵化池池底。塑料薄膜覆盖的孵化池内昼夜水温变化大,当晴天高温时要通风或灌水降温,使水温不超过25℃,傍晚要注水,上午排水,防止昼夜水温变化幅度过大。当孵化池池水溶解氧降低到3mg/L时,及时换水或开动增氧机增氧。

二、提高蝌蚪成活率的技术

1.肥水下塘蝌蚪放养前1周,在 蝌蚪饲养 池中施入 有机肥 1.5kg/平方米,或尿素15g/平方米~20g/平方米和过磷酸钙10g/平方米,以培养池水中的天然饵料生物,避免清水下塘。

2.正确掌握从孵化池移至饲养池的时间研究表明,蝌蚪从孵化池中移出的最适时间应以肠管沟通开始,因为这时蝌蚪已需要摄食。肠管沟通和孵黄囊吸收完毕基本是同步的,所以外部观察上可根据孵黄囊消失或有第一次粪便排出为依据,用以确定蝌蚪从孵化池中移出的时间。

3.控制密度15日龄以前的蝌蚪,放养密度以3000只/平方米为宜,以后每隔10天稀疏1次。25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1000只/平方米;35日龄的蝌蚪,放养密度为700只/平方米;35日龄以后的蝌蚪,放养密度为400只/平方米。

4.食物供应在发育的不同时期,蝌蚪摄食性及食量不同,投放饲料应有所区别。蝌蚪初期阶段,以孵胶膜为食,可不投喂。当孵胶膜被吃光后,开始投喂,蝌蚪生长10天左右的摄食量小,每只日投喂量为60mg~80mg,投喂柔软松散的食物,每天上午投喂1次即可。蝌蚪生长20天~25天,食量增加,平均每只日投喂量为125mg~225mg,这时蝌蚪对食物种类的选择性不严格,许多种类的植物都能摄食,叶肉细胞和较小的叶脉都能吃掉,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投喂1次。蝌蚪生长30天~35天,体长和体重达到顶点,食量也达高峰,每只日投喂量为250mg~500mg,此期间要充 分供应 食物,每天早、中、晚各投喂1次。蝌蚪生长到40天~42天,进入变态期,停止摄食,可以基本停止投喂。值得注意的是,植物性饲料中的粗料(植物的幼嫩茎叶)需水煮后再用清水冲洗一遍即可投喂,切忌煮成泥状;植物性饲料中的精料主要是玉米粉、豆饼粉、麦麸等按2∶1∶1混合后再与切碎的粗料拌在一起煮后投喂;动物性饲料可用动物内脏加温煮烂切碎后投喂。应改进投喂方法,采用饲料台投喂,可将规格为50cm×50cm的木制饲料台控制在水表面下10cm处,将饼状或胶筒状饲料抓成小块后轻放于饲料台中央,投喂量以略有剩余为原则,既节省饲料又保持水体清洁。

5.灌水调温蝌蚪最佳生长发育水温为10℃~20℃,水温高于25℃和低于8℃时蝌蚪摄食活动会明显减少,所以应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节水温,保持水体溶解氧高于3mg/L,防止蝌蚪浮头或腹腔充气而死。

6.防病与防除敌害生物预防为主,每隔15天泼洒1次生石灰30g/立方米。蝌蚪的敌害生物较多,主要是水鸟类,家鸭及野鸭是蝌蚪的头号大敌,故应防止水鸟类进入饲养场所。

三、提高蝌蚪变态率的技术

1.修建变态池的方法和作用变态池规格为5m×2m,池底为斜坡形,可连片修建在四周用砖围起来的有遮阳网的放养场内,让变态幼蛙直接进入活动与觅食环境。很多养殖户没有变态池而是在饲养池中将蝌蚪直接养到变态结束,由于长时间高温和放养密度大,以及过多投喂动物性饲料,导致蝌蚪过早变态,造成变态幼蛙规格较小,体质弱,适应环境能力差,即使在放养场里养到冬眠为止而体重不足5g,越冬能力差。因此,修建变态池不仅起到疏散作用,还起到提高变态率和幼蛙成活率的作用。

2.变态期判断与放养密度变态期蝌蚪的特点是,腹部收缩变细,体形变小变瘦,出现侧突(前肢肘关节突起)并停止摄食。当蝌蚪出现侧突时,是适宜的疏散时间。在蝌蚪发育比较整齐的情况下,大约50%以上的蝌蚪进入侧突期,即可进行疏散到变态池的操作。疏散操作的时间在早、晚进行,变态池中蝌蚪较为适宜的放养密度为500只/平方米~600只/平方米。

3.投喂蝌蚪疏散到变态池后要进行适当投喂,使那些尚未进入变态期的蝌蚪继续生长发育,除可在变态池周围(也就是放养场里)用黑光灯招引昆虫外,还要人工投喂一些无菌蝇蛆和 黄粉虫

4.水质控制蝌蚪变态期的最适水温为18℃~22℃,在此水温条件下8天~10天即可完成变态。林区昼夜温差大,可利用孵化池水温控制的方法来调节水温;每隔3天清理1次变态池,可确保水质清洁。

分享
1
上一篇:毒蛇饲养管理方法要点 下一篇:蚯蚓幼蚓与成蚓的饲养管理
目录

推荐阅读

90%的农民还看了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