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家蚕发病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4:54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2392个字,大约阅读时间6分钟

近几年来,由于蚕茧价格的涨跌起伏,使泾县蚕园改种现象日趋严重,“轻桑、轻蚕、轻消毒”的思想日趋严重,导致蚕病原积累,蚕病发生面广,发病率高。特别是2005年,中秋脓病的发病率已达20%。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分析和思考,寻找出家蚕发病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蚕病的防范措施。

1常见病症的诊断与发病规律

家蚕常见病主要有真菌病(白僵病、绿僵病、曲霉病、镰刀霉菌病)、病毒病(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细菌病(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胃肠病)、蝇蛆病、壁虱病、 农药 中毒、煤气中毒等。

1.1真菌病蚕体体表有油渍状病斑,初死时头胸伸出,尸体柔软,可以任意绕折,以后逐渐硬化者,可诊断为白僵病;蚕体体表环节间形成少数大小不一、形状不定的黑褐色圆形、椭圆形轮状斑或云纹状病斑,初死时蚕体伸直发软,略有弹性,体色乳白(体皮不易破),逐渐硬化者,可诊断为绿僵病;一龄蚕全身黑褐,体壁紧张,二龄以后蚕体后部或肛门附近有圆形黑褐色大块病斑,死后病斑部分硬化,其余部分发黑腐烂者,可诊断为曲霉病(图1);蚕皮肤呈浅锈色,体躯缩短,临死前在肛门处或体躯两侧出现一个褐色大病斑,后肠有硬块.排粪困难或有连珠状粪便粘在肛门处,有脱肛或尾部溃烂者,可诊断为镰刀霉菌病(也称黑尾病)(图2)。

1.2病毒病蚕体环节肿胀,体色乳白,狂躁爬行,体壁易破流脓者,可诊断为血液型脓病;蚕体大小不齐.食欲不振,空头、下痢,静伏不动,排白色粘液者,可诊断为中肠型脓病;蚕体大小不齐,食欲不振,空头、下痢,头胸昂起不动,体色带黄发亮,排褐色污液者,可诊断为浓核病(图3)。

1.3细菌病蚕体体躯挺直,停止食桑,稍吐水,胸部膨大,初死时有暂时尸僵现象,不久体壁松驰,头胸伸出.出现黑胸、青头等尸斑,然后尸体软化腐烂呈黑褐色或紫红色者,可诊断为细菌性败血病;蚕食欲不振,体躯瘦小,发育不齐,空头、下痢,在淘汰病蚕、改善饲养条件、添食氯霉素等抗菌素后病情明显好转者,可诊断为细菌性胃肠病。

1.4其他病症蚕体表有大型黑色病斑,或体表呈紫酱色者,可诊断为蝇蛆病;小蚕头胸突出、起缩、抖动呈不安状,尸体不腐烂,大蚕排连珠状粪、大量脱肛者,可诊断为壁虱病;蚕成堆乱爬、摇头、翻滚、大量吐水,体躯弯曲者可诊断为农药中毒;在一眠或二眠眠中呈半蜕皮或不蜕皮状,尸体僵直发黑,体壁紧张发亮者,可诊断为煤气中毒。

1.5发病规律一是养蚕规模小的零散户在蚕的饲养过程中发病率相对较高;二是中秋时节发病重,晚秋次之,春蚕发病最轻;三是发病早(有的在二龄起蚕即开始发病)、范围广。

2发病原因

蚕病的发生是病原、蚕体与环境三因素之问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蚕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蚕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预防为主”的意识不强有相当一部分蚕农对蚕的生理特性缺乏了解,因而主观上没有“预防在先”的意识,不会主动切断病原物;忽视蚕室、蚕具、蚕座和蚕体的消毒,蚕期中的蚕体保护措施不力,导致病原污染,引起蚕病暴发,收入减少。

2.2蚕期前后消毒不彻底蚕农普遍存在“重养轻消”的思想,有的甚至不消毒,有的即使消毒也只是走过场,思想马虎,也有的消毒方法掌握不当,更多的是回山消毒不重视,消毒方法不科学等。消毒不彻底使残留的病原物感染蚕群,导致蚕病大发生。

2.3蚕期中消毒防病不力养蚕过程中,蚕农没有抓住关键环节做好蚕体、蚕座消毒。对蚁蚕、小蚕、起蚕、将眠蚕和老熟蚕的保护上不够重视,也没有及时隔离或淘汰病弱蚕,加大了病蚕与健康蚕重复传染的机会,导致蚕病暴发。

2.4蚕园治虫防病工作不到位由于蚕茧价格的不稳定,蚕农的经济收益得不到相对的保障。因此,大多数蚕农对 桑园 的管理较为粗放,查虫不勤,治虫不力。害虫尸体、粪便污染的桑叶是蚕病发生的又一个传染源。

3防治措施

3.1全面清洗,彻底消毒实践表明,病死蚕及蚕粪等都带有大量致病的病原体,它们是蚕病传染发生的根源。因此养蚕前的消毒十分重要,应按照“一扫、二洗、三刮、四消、五刷”的清毒程序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同时消毒药液的配制要准确,摇液喷洒要均匀、充足。蚕期结束后的回山消毒应及时彻底,用过的草笼要立即集中沤堆或焚烧,使残存的病原数量降到最少,从而消灭病原滋生。

3.2提倡小蚕共育,加强蚕体保护实行小蚕共育,即可以解决单家独户消毒不彻底且费工费时的问题,又可以做到“统一消毒,统一饲养,统一管理”,还有利于农技部门推广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

3.3提高桑园治虫能力,推广桑叶叶面消毒技术为了提高蚕茧质量,在桑园管理上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增施 有机肥 ,提高桑叶质量;二是要加强桑园治虫防病工作;三是消除病虫 寄生 和越冬环境;四是掌握好治虫时机;五是对污染的桑叶要用0.3%的漂白粉澄清液进行叶面消毒,以杀灭病原体。

3.4规范养蚕操作技术目前农村存在着蚕农年龄偏大,技术老化,养蚕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应及时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出黑板报,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以提高蚕农的科技素质,逐步使蚕农达到操作规范化,自觉形成在采桑、治桑、扩座除沙等操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消毒卫生习惯,做到家蚕无病、高产、稳产,增加蚕农经济收入。

3.5台理安排养蚕批次,预留充足消毒时间1年多次养蚕,尤其是多批次不间断地饲养,蚕室蚕具连续使用,每期蚕结束后没有充足的洗刷和消毒时间,给病毒的残留和积累创造了条件,脓病便有了随时发生的可能。因此,一是适当减少养蚕次数,将两个相邻蚕期之间至少留出1周的间隙,以便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蚕室、蚕具的洗刷消毒,彻底杀灭上期蚕留下的病原。二是不能减少养蚕批次时,可建立小蚕专用蚕房,实行小蚕共育。

3.6严格提青分批、淘汰和隔离病、弱小蚕,防止蚕座混育感染蚕感染病毒后,发育迟缓,不仅养蚕技术处理不便,更重要的是将病传染给健康蚕。因此,在生产上凡是发育迟缓的小蚕,都应用分批提青的办法,与健康蚕分开饲养.发现患病个体,必须立即捡出,坚决淘汰,以减少蚕座传染的机会。在饲养过程中发现蚕座内有病死蚕,应小心捡出,防止尸体流出脓液而污染环境,并立即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此外,严格禁止大小蚕同室共育或混育。

3.7注意催青保护,防止蚕种被二次污染蚕种在出库提酸时,已经将附在蚕种表面的病原杀灭。如果发种的环节复杂或催青的环境不良,蚕种极易发生二次污染。解决的办法是蚕种领回后,用福尔马林或漂白粉溶液进行卵面消毒,消毒后的蚕种放置于干净的蚕室进行催青。

3.8饲养抗病力强的品种不同的蚕品种对脓病的抵抗力不同,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综合考虑选择抗病力、抗逆性强的蚕品种。

3.9加强桑目的肥培管理,做好桑园害虫的防治工作桑园多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对增强蚕的体质,减少蚕病的发生很有必要。此外,桑园要适时喷药杀虫,减少害虫的虫口密度,防止病毒引起交叉感染。

分享
1
上一篇:蜂蜜腊的加工技术 下一篇:蚕桑规模生产技术及其综合开发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