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草原地区茸鹿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4:53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2105个字,大约阅读时间6分钟

肝片吸虫病是牛、羊、马、鹿,甚至人都可以发生的一种 寄生 性蠕虫病,人们亦常称之为肝蛭病。在草原地区的鹿场中,近些年来本病虽然有所减少,但在一些养殖户的鹿群中,仍然时有发生。在肝片吸虫病流行的地区养鹿,如果人们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生产中不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就有可能遭受其危害。夏、秋季节,气候条件适宜及中间宿主(主要是水陆两栖而近陆栖的一种 淡水螺 ――小椎实螺)存在的草原地区,鹿在低洼地放牧或饲喂低洼地的牧草,就容易引发肝片吸虫病。即使在冬季,如果饲喂污染牧地或低洼地的干草时,也会使鹿遭受侵袭。

1病鹿的临床表现

病鹿精神不振,在圈舍内常常独居一旁,体况逐渐消瘦,被毛枯干无光泽,毛管质脆易脱。鼻镜干燥,可视粘膜黄染或苍白。采食草料量减少,往往啃吃被毛或舔食粪、尿、砖石等异物。病鹿反刍缓慢,有时发生便秘或下痢。成年公鹿患病,如在生茸期,其角盘脱落迟滞,鹿茸生长缓慢,且型、色不良,常常发育成病态的干瘦型“乏养茸”,大大降低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病情严重者,鹿茸几乎不能生长。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病鹿,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发生死亡。这种情形于冬、春鹿体膘情下降时比较多见。

2死鹿的病理变化

病鹿死后,常见其肝脏肿大,边缘钝圆,肝包膜有数量不同的点状溢血,有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表现。肝组织内往往见有许多灰白色瘢痕性条索状的“虫道”。肝脏实质褪色、变硬。胆管肥厚、扩张,其内往往有数量不等的肝片吸虫存在。一些病例还在肝脏组织或胆管内,形成大小不同的局限性化脓灶。也有的病例有腹膜炎表现,腹腔中有许多混血的积液。

3肝片吸虫的生活史

寄生在牛、羊、马、鹿等宿主肝脏胆管中的肝片吸虫的繁殖力是很强的,一条成虫在一昼夜内,可产10万个虫卵。产出的虫卵随着胆汁流入肠道,和粪便混在一起而被宿主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适当的水分及阳光的环境条件中,虫卵经10~15d就孵化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当遇到中间宿主――小椎实螺时,便主动地钻入螺体内,于螺的淋巴隙内发育成为囊状胞蚴,继则变为雷蚴。雷蚴同时可见于螺的肝脏,在螺的肝脏组织内,经过35~40d之后,又变为尾蚴(当螺的食物充足时,其雷蚴阶段还可发育成为子雷蚴)。在一个感染毛蚴后的螺体内,往往有300―850个尾蚴,或者更多。最后,尾蚴钻出螺体,游于水中,脱掉尾巴,以其囊腺分泌物将体部覆盖,粘附于水草之茎叶上或者浮游在水中,形成囊蚴。当牛、羊、马、鹿等动物采食污染的水草或饮用污染的水而吞入具有感染力的囊蚴时,就可能发生肝片吸虫病。

4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从肝片吸虫的生活史可见,肝片吸虫的幼虫只有在发育为囊蚴时,对鹿才具有感染力;而鹿发生肝片吸虫病,只有在经口吞入具有感染能力的囊蚴后,才有可能。因此,为预防鹿发生肝片吸虫病,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阻断肝片吸虫的幼虫――囊蚴孳生的途径;二是杀灭囊蚴,使其丧失感染动物的能力,或者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使具有感染能力的囊蚴无从经口而进入鹿体内。为此,可以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4.1利用伊维菌素或阿苯达唑等制剂,在春、秋两季对鹿各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也可用于病鹿的早期治疗。

4.2将鹿粪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其中的虫卵。

4.3改造低洼积水的草场和沼泽地,使其变为旱地,以破坏肝蛭虫卵的发育条件和小椎实螺的生存条件。

4.4施用硫酸铜或氨水等化学药物灭除淡水螺。

4.5通过养鸭等方式削减淡水螺。

4.6在肝片吸虫病流行的草原地区,水里和草上都有可能存在囊蚴。在水里浮游的囊蚴,通常在水面最多,中层次之,水底层最少。因此,在采割水草时,可将草茬留高些,超出水面10―15cm左右,尽可能使割下的水草少有囊蚴污染。

4.7在水草茎叶上粘附的囊蚴,只需微量的湿度,如早晚露水的滋润,以及在4―6℃的环境中,就能长期保持其感染力。在潮湿的干草上或水中,囊蚴能生存3―5个月以上,但在干燥及日光直射的条件下,经过3―4周就会死去。因此,在采割水草时不要将割下来的水草放在水面上,要放在高燥处充分晒干,以杀死其上可能粘附的囊蚴。有条件的鹿场,可将晒干的饲草贮藏6个月后再行饲用。

4.8在肝片吸虫病流行的地区,应避免在低洼积水的 草地 、池沼地或河渠地带放牧鹿群或采割水草喂鹿。尤其在久旱逢雨的温暖季节、多雨的年份和夏、秋暴雨过后,更应如此。因为新鲜的雨水能刺激大量成熟的尾蚴自螺体内逸出,有利于囊蚴的生成而加重其对水草的污染。

4.9要注意饮水的清洁,最好让鹿饮用深井水或自来水。

5讨论

5.1在我国东北肝片吸虫病流行的草原地区,对鹿群一年内最好进行两次预防性驱虫:一次在秋末冬初,另一次在冬末春初。如果鹿在夏、秋季节感染了肝片吸虫,入冬后天气变冷,粗 饲料 中的营养成份多有散失,鹿的体质(尤其是3、4锯龄以上的成年公鹿)下降,肝片吸虫的致病作用就会随之显露出来。所以,秋末冬初驱虫,可以防止肝片吸虫“乘虚作乱”,有利于鹿群安全过冬。冬末春初驱虫,可进一步清除残留在鹿体内的肝片吸虫,有益于鹿增膘复壮,提高母鹿的产仔成活率和公鹿的产茸水平。

5.2对鹿群用口服药驱虫时,每圈鹿群的性别、年龄和体况应相同,而且只数不宜太多,一般为10―15只,最多不超过20只,以避免混饲时个体食入药量差异过大。同时,尚应注意选用安全而有效的口服驱虫剂,如阿苯达唑等。但是,从实践来看,选用伊维菌素注射液等实施注射法驱虫,效果相对比较确实。

5.3在我国东北地区,一些养鹿户为了促进越过寒冬和枯春的鹿群早日恢复膘情,增加鹿茸产量,在温暖时节,往往到河塘和沼泽地等水草茂盛生长的地方早期割草喂鹿,但是从囊蚴的发育史来看,这样的水草容易受到污染。

5.4鹿肝片吸虫病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仅就某些单纯的症状不能确诊。鹿体内有肝片吸虫寄生时,也未必是得了肝片吸虫病,常常有“健康带虫”的现象。鹿肝片吸虫病的诊断,须根据粪检虫卵、观察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判断。患本病鹿的一些相关临床症状,多在冬、春鹿体膘情下降,以及营养单一、饲养管理不善时出现。

分享
1
上一篇:哺乳期母犬乳房外伤继发乳房炎的手术治疗 下一篇:藏獒腿脚疾病的防治方法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