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育成鹅曲霉菌病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4:38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408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发病情况

有一家种鹅场,饲养的育成鹅3500只,于2004年9月初开始发病,死亡从每天5只—6只,逐渐增到20多只。曾用过土霉素碱、诺氟沙星、复方禽菌灵(含喹乙醇)等治疗,但效果均不佳。到9月中旬,天气有变化,气温下降,阴雨连绵1周,鹅群病情加剧,死亡鹅达到628只,死亡率达18%,同时还有300多只发病。

临床症状

病鹅表现精神委顿,离群呆立,落后于鹅群。羽毛松乱,两翅下垂,缩颈闭眼。体温升高到42.3℃—43℃。食欲不振或废绝,口渴,饮欲增加。口和鼻有黏液流出,常张口呼吸,并不断摇头,伸颈,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多,喘气。此外,还伴有腹泻,排出绿色、黄绿色、污黄色或清水样混有血液的稀便,有恶臭味。后期病鹅往往瘫痪,不能行走。耐过不死者发育迟缓、消瘦,并成为带菌者。

剖检变化

死亡鹅的皮肤发紫或紫红色。心外膜、心冠沟脂肪有大量出血点或淤血斑。心包液增多,呈淡黄色透明状,有的也有纤维絮状物,液体混浊。肝脏稍肿大,呈土黄色,质地脆弱,表面有针头状出血点和坏死灶。胆囊肿大。肠道充血、出血,特别是十二指肠出现卡他性出血性炎症。盲肠粘膜有溃疡。胸腹腔浆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肺、气管、胸腹腔有针尖至米粒大的霉菌结节,灰白或浅黄色,有时融合成团块,柔软有弹性,内容物呈干酪样。还可见到霉菌斑。

实验室检查

霉菌紫外线检查取 饲料 玉米、 小麦 ,置于紫外线灯下辐射,在玉米、小麦上均发出黄绿色荧火,可认定饲料含曲霉素。

涂片镜检无菌采取肺部与气囊上的结节,置于载玻片上,压碎,滴加20%氢氧化钾溶液,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到菌丝和分生孢子。

检菌无菌操作采取病死鹅心血、肝、脾涂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均发现两端着色,中部着色浅的球杆菌分散存在,革兰氏(一)。

细菌培养在无菌操作下取肝、脾组织在普通琼脂和血液琼脂上划线,经37℃培养24小时后观察。在普通培养基上见有少量菌落生长,但生长不良,呈针尖大小;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有大量灰白、露珠状透明菌落,但不溶血。取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涂片,染色镜检见两极着色明显、革兰氏阴性的细菌。

霉菌培养以无菌操作,用镊子夹取少许肝脏、脾脏组织,置于培养基上,经2天—3天后长出浓密的霉菌,尤以脏器组织周围为最多。

生化试验明胶液化(一)、靛基质(+)、石蕊牛乳无变化,发酵 葡萄 糖、蔗糖(产酸,不产气)。

动物试验取死亡鹅的肝、脾组织,用无菌生理盐水制成1:10混悬液,以每只0.3毫升接种于5只 小白鼠 腹腔内,48小时内死亡3只,另2只不食,气喘。取死亡小白鼠心血、肝、脾涂片、染色、镜检,见两极着色的球杆菌,革兰氏阴性;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良好,不溶血。

药敏试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高敏,庆大霉素、土霉素中敏,磺胺嘧啶低敏。

防治措施

加强管理挑选病鹅,病鹅与健康鹅分开饲养,假定健康鹅不放牧,注意鹅的保温;立即停止饲喂发霉的玉米与小麦,换上新鲜饲料;每天彻底清扫鹅舍,清除粪便与垃圾,及时更换垫料,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干燥、通风。

严格消毒用具、饮水器及料槽用2%苛性钠溶液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后使用。鹅舍用1:600倍稀释的百毒杀和0.3%的过氧乙酸交替使用,喷雾消毒。定期带鹅消毒,环境每周消毒1次。

对症治疗用制霉菌素按每千克饲料拌入100万国际单位,每天给药2次,连用5天—7天;用1:3000的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3天—5天。

再在饮水中加氟苯尼考100克/升水,同时加入电解多维和维生素E,每天2次。采用“口渴法”,即临用前停水1小时,再饮药液,连用3天—5天。对于病重者可肌肉注射氟苯尼考。

讨论与小结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育成鹅曲霉菌病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曲霉菌病一般雏禽多发,此病例是育成鹅,其原因是饲喂发霉饲料(玉米、小麦)时间长达两个多月,形成了慢性霉菌中毒。又因天气变化,低温多雨,舍内潮湿,使巴氏杆菌侵入,便成为曲霉菌病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病情加重,死亡率高。

在购入饲料时,一定购买新鲜的,无霉变的饲料。此次引起发病是购入的玉米、小麦为多年的陈化粮,表面看不出霉变,实质有了很大变化,后期送检证明霉菌超标很严重。

分享
1
上一篇:蛋鸡细菌性腹泻的防治 下一篇:肉鸡呼吸道综合症的治疗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