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八珠乡扶贫案例:产业培育与扶贫搬迁相结合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3:59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411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条件落后,又没有产业支撑,面对这样的贫困户,如何让他们实现脱贫,是广大扶贫干部苦思冥想的事情。环县八珠乡通过把贫穷群众从山里搬出来,在搬迁点上培育配套一系列的致富产业,不仅让贫穷户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也让他们实现了脱贫的目标。今天让我们跟随记小编去看看这里的贫困群众是如何从山里搬出来的。

条件落后,又没有产业支撑,面对这样的贫困户,如何让他们实现脱贫,是广大扶贫干部苦思冥想的事情。环县通过把贫穷群众从山里搬出来,在搬迁点上培育配套一系列的致富产业,不仅让贫穷户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也让他们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这里是环县八珠乡杏树沟村,海拔1450米,位于八珠乡西北方向,放眼望去,这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就在这沟壑交错间坐落着281户1262名群众,其中贫穷户就有86户364人。曹玉海一家就住在一座大山脚下,出门除了爬山就是下沟。

曹玉海一家四口人,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靠“天”吃饭、靠“腿”走路,面对着梁峁沟壑,他们世代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走了过来。
杏树沟村立地条件差,当地群众多以传统农业生产为生,有劳动力的出门打工,没有劳动力的就只能在家务农,2024年之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山区落后村。
按照当地政府“先搬出来,再想办法创收”的思路,曹玉海第一批从杏树沟村搬了出来,住进了八珠塬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如今,曹玉海农忙季节,回家种地,农闲时节打些零工,一年除了地里收入的,务工还能多收入2万元。
和以前的生活相比,曹玉海现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喝上了自来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珠塬村是八珠乡政府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配套较为齐全。为了让广大贫困户尽可能的享受到这些优质资源,2024年以来,八珠乡计划在八珠塬村搬迁安置农户300户,分三期推进,目前一、二期已经完成,共搬迁安置农户214户980人。这两百多户搬迁户,来自全乡10个行政村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今年42岁的冯淑红是八珠乡嗒儿咀村群众,家里条件落后,小时候的一次意外摔倒,导致她两条腿二级残疾,丈夫也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于去年做了手术,两口子都干不了重活,一家人的生活极度贫困。今年3月份在政府的动员下,一家搬迁到了八珠塬易地扶贫搬迁点,如今丈夫在定边油田找了一份看井的工作,冯淑红也靠着自己的刺绣手艺赚点小钱,添补家用,一家人靠自己的努力过上了新的生活。
和冯淑红一样,八珠塬村的搬迁户吴广平有着酿造 黄酒 的一手好手艺,他计划借助八珠塬村打造乡村旅游的机会,在自家的搬迁点上开一家以经营黄酒为主的农家乐。
除了群众自主创收外,八珠乡还借助能人带动创办了多家合作社,发展起了 苹果 矮化密植园、果品采摘园、花海风情园等乡村旅游项目,成立了黄酒产业协会、刺绣公司,并计划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上新建美食一条街、购物一条街,给搬迁来的农户搭建起了创收平台,搬迁出来的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就近务工、自主创业等办法实现稳步增收。
自2002年被列为甘肃省首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县以来,环县按照向县城、小城镇、公路沿线、扬黄供水辐射区、工矿服务区、公共服务便利区“六个集中”的搬迁安置思路,截止2024年底,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4.5亿元,新建移民安置点153个,搬迁安置贫困群众10102户、45029人,成为全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重点地区。
为了保障搬迁群众的收入,环县坚持以脱贫增收为引领,强化迁出地和迁入地“双重保障”。在迁出地,环县加快推进承包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引导群众以土 地参 股分红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或绿色无公害小杂粮订单种植;对整体搬迁区块实行整区域退耕还林还草,让搬迁农户享受生态补偿收益。在迁入地,环县全力搭建搬迁群众创业致富平台,实现多元增收。先后组建了荟荣草业公司、甘牧源奶牛场、 蘑菇 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建成了设施瓜菜基地、乡村旅游体验园等产业示范园区,在全县探索开辟了先配套产业,后移民安置的搬迁新路子。

分享
1
上一篇:养殖技术分享:兰坪绒毛鸡养殖技术 下一篇:洋葱春季返青期管理技术要点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