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牛气肿疽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3:55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293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牛气肿疽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牛气肿疽又被称为黑腿病或鸣疽。患的该病的牛只特征是局部骨胳肌的出血坏死性炎、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鳃液出血牲炎。小编就和大家讲讲牛气肿疽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病原学特点

牛气肿疽病的病原是气肿疽梭菌,该菌属于厌氧菌,其形为两端钝圆、无荚膜且可运动,体内外都能形成呈梭状或纺锤状的芽孢;气肿梭菌对化学消毒剂、高温及干燥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芽孢抵抗力极强,3%福尔马林、0.2%***分别于15 min和10 min内将其灭活。

二、流行情况

1、本病主要发生于各种牛其中幼龄牛最易感染,一旦感染该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病牛是主要传染源,通过被污染饮水或饲料间接进入健康牛消化道而感染,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2、本病具有显著季节性,多见于春夏放牧季节特别是炎热多雨的夏季最易发生。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通常在3~7 d、病程1~3 d呈急性经过。病畜发病突然体温升高达42℃,初期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反刍停止并出现跛行,伴随病情加重病畜无法站立,在肩、胸、臀、腰等肌肉处出现气性肿胀,初热痛后变冷无痛、肿胀部皮肤干硬呈黑色或暗红色、指压有捻发音、穿刺后有液体流出呈黑红色,伴有气泡和酸臭气体;患病后期严重病畜结膜发绀、体温下降、呼吸困难、最终衰竭死亡。

四、病理变化

病死畜尸体迅速腐败、高度膨胀,有泡沫血样液体从阴道、肛门和口鼻流出;局部淋巴结出血肿胀;患部肌肉呈黑红色切面呈海绵状,肌间充满气体有酸臭味,受损肌变性坏死;腹腔、胸腔和心包有积液呈暗红色;肝脏、肾脏肿大呈暗黑色;其他脏器有坏死灶或败血样等变化。

五、诊断

1、依据流行病学、典型临床症状 (肩部、胸部、臀部等肌肉处肿胀,触压有捻发音) 以及病理变化 (肌肉切面呈海绵状,伴有泡沫液体流出呈红色,散发酸臭味) 可作出初步诊断为牛气肿疽病。具体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验:采集病死畜肿胀部位的水肿液、肝脏、肌肉等作为病料,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镜检观察到单个或多个短链小杆菌,顶端有小空泡即可确诊。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牛炭疽、巴氏杆菌病和恶性水肿病进行鉴别诊断。

(1) 牛炭疽属于水肿性肿胀、没有气体、无捻发音,病畜出现局部炎性肿胀;病死畜天然孔有黑色血液流出且血液凝固不全。

(2) 巴氏杆菌病属于炎性肿胀,发病部位主要是咽喉、颈部同时伴有喘气、咳嗽以及有浆液性鼻液从鼻腔流出等症状,但是没有捻发音。

(3) 恶性水肿病的发生同皮肤损伤病史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病畜皮下、部位不定,发病初期有捻发音继而消失、无气体、肌肉也没有海绵状病变。

六、防控措施

1、一旦发生牛气肿疽病应及时隔离可疑牛和病牛予以治疗,对其它牛紧急接种气疽菌苗,采用0.2%***溶液或10%漂白粉对牛舍和饲具进行彻底消毒,病死畜要做好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工作。

2、发病初期肌肉注射青霉素2次/d每次200万IU,在肿胀部位周围可直接用3%双氧水;发病中后期在严防散毒的条件下,将肿胀部位快速切开,将渗出物和腐败组织除去,再用3%双氧水进行充分冲洗后涂撒磺胺粉。同时可以根据病畜病情,进行强心补液等对症治疗,使用50 m L 10%维生素C+500 m L 10%葡萄糖1次静脉注射2次/d连用2~3 d。

3、中药治疗:生姜20 g、黄连30 g、 土大黄 、夏枯草、苦胆草、 金钱草 马鞭草 各50 g,棘黄连、 三颗针 各100 g共水煎后候温灌服给病畜,2次/d。

4、加强饲养管理、定期驱虫,本病流行期间严禁在受到污染的牧场放牧,按程序接种气肿疽梭菌疫苗,于每年春季不论牛只大小一律皮下注射5m L气肿疽菌苗,幼牛至6个月时应加强免疫1次,能够有效预防牛气肿疽病的发生。

牛气肿疽病由传染源病畜通过土地进行传染,因此养殖户在做好免疫工作的同时也要讲病畜的尸体进行处理以降低传染的概率。

分享
1
上一篇:惠农网助力产业升级,湘西猕猴桃搭上互联网+快车 下一篇:鹧鸪养殖技巧:鹧鸪支原体病如何防治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