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关于虾稻共作你不得不了解的九大问答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3:41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535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10月20日,在方前镇高丘村,村民厉正康正在自家的水稻田里收割水稻,与别处不同的是,这里的稻田四周挖了一个约1米深的水潭,还用护栏围着。厉正康介绍,水潭里养殖的是龙虾,这种将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共用一块稻田,实现稻虾互利共生,达到稻、虾双丰收的 农业生产 模式称为“稻虾共作”。

据了解,“稻虾共作”就是在稻田的四周开挖宽3米、深1.2米左右的环形沟,在田中开挖宽1.5米、深0.6米左右的“田”型或“井”型的田间沟并与环形沟相连,在沟中注水后,将虾苗放入沟中进行养殖。

“今年6月份,我以25块钱一斤的价格买了800斤的龙虾苗放在这里,到了年底虾苗长大了就可以出售了,经济效益很高,现在就有人来预定了。”厉正康说。

今年5月,厉正康在湖北旅游时意外发现了“稻虾共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于是便决定自己也尝试一下。在稻田里 养殖龙虾 是一门技术活,要控制好水温和水中的含氧量。

首先,稻田里的水温比池塘的水温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小龙虾 是变温动物,它的新陈代谢强度直接受到水温的影响,所以,稻田水温将直接影响稻子和小龙虾的生长。其次,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氧气,光照的时间越长、水体中的溶氧越高,小龙虾的摄食量就越多,生长也就越快。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厉正康便在养殖龙虾的水潭里种上了 水葫芦 ,一来可以利用水葫芦为龙虾御寒,二来也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水体中的氧气含量。

种稻 养虾 两不误,经济效益成倍增,“稻虾共作”将稻田从单一的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生态的种养结合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的水环境和冬闲期,提高了稻田单位面积的效益。厉正康说:“小龙虾的经济效益很好,是水稻的2-3倍。此外,在稻田里养殖龙虾,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龙虾能将稻田里的害虫吃掉,只从养了龙虾以后,我的水稻就再也没有除过虫了。

你瞧,我的水稻不仅没有收到影响,反而长得比别人家的都要好呢。今年田里水稻的收成已经达到了每亩地600公斤,我们全家六个人都吃不完了呢。”

关于“稻虾共作”的九大问答

问: “虾稻共作”的稻田怎么选择?

答: 虾稻共作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天干不旱,洪水不淹,且生态环境良好,周围无污染源,土壤肥沃,底质自然结构的稻田。一般地冷浸田、正沟田比较适合。

问: “虾稻共作”对挖沟有什么要求?

答: 虾稻共作的稻田要在田埂内侧四周挖宽1.5米,深1米养虾沟,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养虾沟和田间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20%左右。

问: 请问在养虾的沟壑田间可以栽浮萍等沉水性植物吗?

答: 在养虾沟和田间里还可同时栽浮萍等沉水性植物,覆盖面以30%为宜,且要零星、分散,这样有利于虾沟内水流畅通无阻塞。

问: 请问“虾稻共作”怎么进行防害防逃呢?

答: 虾稻共作稻田威胁小龙虾生存的敌害较多,蛙、水蛇、黄鳝、泥鳅、鲶鱼、乌鱼水老鼠等都是小龙虾的天敌。因此,小龙虾放养前须用药物(如生石灰)彻底清除以上敌害。进水口要用20—40目纱网过滤,排水口也要用密网围住以防止敌害侵入。有条件的可在田边设置一些稻草人、彩条布,恐吓、驱赶水鸟。

问: 投放虾苗的时间越早养殖效果越好吗?

答: 坚持早放,放足,注重质量。

问: 请问虾苗的投放量有什么比例?

答: 投放量:每年中稻收割后,往灌水的稻田里每亩投放1厘米以上小龙虾幼虾1—2万尾,或在中稻收割前往稻田的环形沟或附近的暂养池中投放亲虾,每亩稻田投放30—40斤(宜在晴天的早晨和傍晚进行),投放的时间越早,养殖效果越好。

问: 请问对虾苗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答: 为保证成活率,亲虾最好就近直接从养殖池塘或天然水域捞捕,离水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小时;要坚持选种质量标准,雌雄比例控制在2或3∶1。

问: 饲养小龙虾怎么做到防止病害?

答: 采用虾稻共作模式小龙虾发病较少,主要是病毒病和纤毛虫病两种,病毒病可用0.3mg/L—0.5mg/L聚维酮碘全田泼洒,或每亩用100—150克二氧化氯兑水泼洒。而纤毛虫病按说明使用纤虫净或硫酸锌即可。

问: 请问每天的饲养以什么饲料为主?对投放时间,投放量有什么要求?

答: 龙虾食性杂,养殖时应以水草为主适当配以豆渣、米糠、 麦麸 、饼类等农副产品及小龙虾专用饲料。投喂须做到“四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早期宜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中期以水草和农副产品饲料为主,后期以农副产品饲料和人工 配合饲料 为主。坚持每日1—2次,傍晚和晚上投喂,日投喂量控制在存虾总量的1%—3%之间 (以当天投喂的饵料在3—4小时吃完为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多投放一些小田螺。

分享
1
上一篇:养鱼技巧:养鱼过程中每天都需要观察的几件事 下一篇:设施越冬茬黄瓜高效丰产栽培技术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