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如何根据池水结冰状态防鱼病?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3:34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470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北方地区在冬季时,因为气温太低导致河面结冰,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冰层也逐渐加厚。池塘结冰后无法看到养殖鱼的状态,因而无法判断是否得病。现在老司机就来分享一下如何根据池水结冰状态防鱼病。

冬季池塘表面的冰层对水中越冬鱼类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在严寒的冬季鱼池冰下水温多保持在6~8℃,是鱼类较为理想的越冬场所,冬天冰天雪地,鱼类集群潜入水的中下层。纯净水结的冰为无色透明固体,但鱼池的水质状态复杂,在寒冷的冬季,不同的水质结冰后明显状态各异。仔细分析识别池塘的结冰状态,可以掌握冰下水质的好坏及鱼的越冬处境等,为人工科学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和杜绝病害发生等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切实提高越冬成活率的目的。

1.暗褐色均匀性冰层

冰为暗褐色,远看有些发黑,冰层厚度相对均匀,池中心冰较薄,周边较厚。池水多以隐藻、小环藻、隐球藻、小隐藻、十字藻、缘胞藻或平裂藻等占优势。水中悬浮的腐殖质较多,水质污染较为严重,这种水在光照状态下吸热能力较强,在同期冰层厚度比绿色或黄色等水结冰相对较薄。该冰下水易亚缺氧,鱼类越冬具有一定的风险,若管理失职有闷死或偷死的可能。此水应合理降低越冬投放密度,保持1.5米左右的水深为宜,在恶劣天气应注意多打冰眼和加强冰下增氧等措施。

2.类白色透明性冰晶

冰晶雪白如糖,透亮若镜,隔冰看物,有穿透的感觉,这种冰形成速度较快,冰层相对较厚,但冰的韧性小,受力易裂缝。池水多以小环藻、习藻、栅藻、赭球藻、十字藻、梭接藻、 小球藻 、四角藻、舟形藻、顶刺藻、小星藻、鼓藻、脆杆藻或光甲藻为优势种。这种水透明度大,水质比较清瘦,有机污染较少,水中毒素含量较低。晴天冰层对光的反射较强,吸热能力较弱,结冰厚度比绿、黄、黑色水较厚。该水溶氧适中,越冬比较安全,应掌握合理的越冬密度,保持平均2~3米的较深水位,水位过浅鱼易被冻伤。

3.黄绿色浑浊状冰叠

冰为黄绿色,比较浑浊,不透亮,冰层均匀而完整,冰的韧性和硬度较强。池水以小环藻、冠盘藻、针杆藻、悬球藻、星杆藻、侧结藻、双菱藻或鳞孔藻等为优势种。这种水抗冻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冬季水变。此水浑浊,为悬浊液,透光性较差,若长期冰层较厚、无光线或大雪天易形成底层微缺氧,应注重及时打冰眼和冰上清扫积雪等。若越冬密度过大,水中央可架设一台增氧机,每隔两小时开机两小时,这样就形成一个无冰增氧区,确保了越冬的顺利进行,该水保持平均1.5~2米的水深比较合理。

4.雪花蜂窝态气泡冰

冰块 雪花状,细看冰层有许多气泡状小点,冰面不平整,高低起伏,冰层与水面间夹杂大面积气层,冰层游动而易断裂。池水以小球藻、栅藻、卡德藻、绿球藻、扁裸藻、素衣藻、杯胞藻、眼虫藻或四鞭藻为优势种。水的肥度较大,透明度较高,溶解氧含量高,在大晴天水中溶氧易过饱和。此水在春节前后鱼易患气泡病而形成大规模死鱼。此类池塘在雪天不需清扫冰上积雪,连续大晴天可在冰上干撒部分黏土,以便吸热和遮光。此类水应合理加注机井水,及时破冰放气,将水位保持到平均3米左右比较合理。

5.区域性开放状薄冰

冰灰白色,池塘背光区域冰层较厚,池中央及向阳的池角分布薄冰,这种水在天气不很寒冷时不易结冰,冰层不稳定,常存在多处不同大小的天然冰眼。池水以栅藻、小三毛金藻、小球藻、绿球藻、衣藻、小环藻、绿梭藻、小椿藻或叉星藻等为优势种。这种水较难结冰,就是结冰在塘角或池塘向阳处常局部无冰或覆盖少量薄冰,水质多有毒素或鱼类有病。越冬期鱼类常不安、分散、上浮、打转或漫游等,池水因鱼搅动表层水形成不规则的波浪而难以结冰。该冰层出现后要细心化验水质和检查鱼病,可泼洒食盐水或加注大量河水等控制症候,水深保持在1.5~2.5米比较合理。

鱼池在越冬前应科学加水、培藻和肥水等,应在结冰前20~25天放鱼并塘,并防止拉伤或擦伤等,让鱼在越冬前期早适应水质。在严寒到来之前稳定水质和水深,为安全越冬做好充分的准备。鱼池的冰层颜色以绿褐色或黄褐色较佳,中央薄而周边厚,冰层均匀而稳定,冰的韧性强而不易断裂为好。

以上就是根据池水结冰状态防鱼病的全部内容,您掌握了嘛?想学习更多农业知识可以关注惠农学堂哦!

分享
1
上一篇:黄鳝养殖技术:苗种的挑选及运输 下一篇:养羊新手,防止失败三大点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