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草莓常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3:24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2934个字,大约阅读时间8分钟

草莓的经济效益高,比大多数 水果 容易栽培管理,但是也容易发生病虫害,所以加强病虫害防治的环节非常重要。下面就来聊聊 草莓病害 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1 草莓蛇眼病

1.1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在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班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

1.2 发生因素

病原菌生育适温18~22℃,低于7℃或高于23℃发育迟缓。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被害叶集中烧毁;定植时淘汰发病苗。

1.3.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淋50%琥胶肥酸铜(DT)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 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 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 倍液。采收前3 天停止用药。

2 草莓褐斑病

2.1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初生褐紫色小圆斑,后扩展为大小不等的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斑,病斑中部褪为黄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紫褐色,斑面轮纹明显或不明显,其上密生小黑点。

2.2 发生因素

遇高温干旱,病情受抑,但如遇温暖多湿,特别是时晴时雨的天气频繁出现,病情又扩展,品种间抗性有差异。

2.3 防治方法

2.3.1 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种植前摘除种苗病叶。

2.3.2 药剂防治: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苗15~20 分钟,待药液晾干后栽植。发芽至开花前用等量式波尔多液200 倍喷洒叶面,每15~20 天喷1 次,有良好的防效;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500 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50%福·甲硫可湿性粉1500 倍液,40%多·硫悬浮剂或50% 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27% 高脂膜乳剂200 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3 草莓灰霉病

3.1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花器和果实。花器发病时,初期在花萼上出现水浸状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害扩展到子房和幼果上,最后幼果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青果容易发病,柱头呈水浸状,发展后形成淡褐色斑,并向果内扩展,引起果实湿腐软化,潮湿时病部也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易脱落。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

3.2 发生因素

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发病。 大棚 连作田块病残物多,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30 天;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灰霉病;过度密植,栽培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多,以及垄土积水,棚内通气不良都会导引起发病严重。

3.3 防治方法

3.3.1 农业防治:选用国内外的优良抗病品种。水旱轮作是消灭菌源最有效的措施,旱作轮作的植物以十字花科 蔬菜 、豆类为好,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作为轮种作物;草莓收获后应彻底清理,焚烧病残体;生长期应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带出棚外深埋,减少病原菌基数;连作大棚可利用夏季高温消毒土壤,方法是每亩用稻草500~1000 千克,切成3~5 厘米长,与50~100 千克生石灰一起撒于土表,然后深翻作成高畦,灌水至饱和,盖上地膜密封。在强光照下土温可升到50~60℃,维持15~20 天,可杀死土壤中各种病原菌和害虫。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控制栽种密度,避免过多施用氮肥,防止植株生长过度茂盛。浆果应及时采收。

调控棚室温湿度是控病的重要手段。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气温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其次是实施滴灌或膜下浇水的新技术,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以“宁干勿湿”为原则。应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相对湿度,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开花座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

3.3.2 药剂防治: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剂预防2~3 次;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常用药剂还有50%扑海因800 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4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注意轮换交替用药。草莓花期用药往往会因影响授粉受精而产生较多的畸形果,同时果实用药易造成果实污染,因此这个阶段要尽量不使用药剂。如此时灰霉病发生,可采用速克灵或多菌灵烟熏剂处理大棚,每隔7~10天用1次药。

4 草莓白粉病

4.1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果实,而在果梗、叶柄和葡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长出薄薄白色菌丝,后期菌丝密集成粉状层,病原菌逐渐漫延扩展,严重时叶片正面也滋生菌丝。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果实后期受害时,果面裹有一层白粉,着色缓慢,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严重时整个果实如同一个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

4.2 发生因素

最初发生在匍匐茎抽生及育苗期,保护地栽培发生更严重,其发生发展主要与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关,发生的适温为20℃左右,空气湿度为80%~100%,往往在经历较高的相对湿度以后出现发病高峰,遮光可加速孢子的形成。种植在塑料棚、温室或田间的草莓,白粉病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植株的长势。湿度大利其流行,低温也可萌发,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病菌菌源时易大流行。

4.3 防治方法

4.3.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清理棚内或田间的上茬草莓植株和各种杂草后再定植;不要过量施氮肥,栽植密度不要过大,果农之间尽量不要互相“串棚”,避免人为传播。发现病枝,病果要尽早在晨露未消时轻轻摘下装进方便袋烧掉或深埋。

4.3.2 药剂防治:采用硫磺熏蒸技术,在温室内每100平方米安装1 台熏蒸器,熏蒸器内盛20 克含量99%的硫磺粉,在傍晚盖苫后开始加热熏蒸,隔日1 次,每次4 小时。其间注意观察,硫磺粉不足时再补充。熏蒸器垂吊于大棚中间距地面1.5米处。为防止硫磺气体硬化棚膜,可在熏蒸器上方1 米处设置1 个伞状废膜用于保护大棚膜。此种方法对蜜蜂无害,但熏蒸器温度不可超过280℃,以免亚硫酸对草莓产生药害。温室内夜间温度超过20℃时要酌减药量。一旦发病,新型药剂有4%四氟醚唑(朵麦可)水乳剂每亩50~70 毫升,或50%醚菌酯(翠贝)干悬浮剂每亩10~15 克,对草莓安全,防效好,翠贝对灰霉病还有很好的抑制与预防作用。常用的药剂还有世高、仙圣、粉锈宁、腈菌唑、福星、农丰灵、乐必耕、武夷菌素等药剂防治:,但药量不要过大,以免产生药害。由于白粉病用药次数多,最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以免白粉病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5 草莓疫霉果腐病

5.1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幼果发病时病部变为黑褐色,后干枯,硬化,如皮革,故又称为革腐。成熟果发病,病部白腐软化,似开水烫伤。

5.2 发生因素

地势低洼,土壤粘重,偏施氮肥发病重。

5.3 防治方法

5.3.1 农业防治:清沟沥水,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草莓园内可用谷壳铺设于畦沟内,避免雨水直接落到土壤上。

5.3.2 药剂防治:从花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50~200 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70%甲霜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颗粒剂1000 倍液。每隔10 天左右防治1 次,连续防治3~4 次。

6 草莓芽枯病

芽枯病为草莓的重要病害,分布较广,发生较普遍,保护地、露地都有发生。通常局部零星发病,病株率5%~10%,严重时病株率可达20%以上,明显影响草莓生产。

6.1 危害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花蕾、幼芽、托叶和叶柄基部。花蕾和新芽染病后萎蔫青枯,以后呈黑褐色枯死。托叶和叶柄基部染病,使托叶倒垂,在叶片和花萼上产生暗褐色病斑,叶片减少,结果也减少,终致叶片和果实畸形,后期易被灰霉病菌 寄生 ,发生此病后常在病部表面产生稀疏的灰白至浅褐色蛛丝状菌丝,而区别与灰霉病。

6.2 发生因素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腐生存活2~3 年。草莓幼苗在定植时易被侵染而发病,定植后气温低或逢连阴雨天也易发病,遇寒流侵袭或长时间高湿发病严重。保护地栽培长时间闷棚,室内温暖潮湿发病较重。

6.3 防治方法

实行无病土育苗,栽植无病苗。重病地块进行土壤处理,可用50%利克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土菌清可湿性粉剂22.5~30 千克/公顷,拌细土450~750 千克后均匀撒施于定植穴内。提倡施用酵素菌肥,掌握合适的种植密度,加强棚室温度管理,浇水后避免闷棚。

现蕾后用10%立枯灵悬浮剂300 倍液,或30%倍生乳油1200 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000 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1500 倍液,或98%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喷淋植株。与灰霉病混合发生时还可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40%施加乐悬浮剂800~1000 倍液,或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雾。保护地可用6.5%甲霉灵粉尘剂15 千克/公顷喷粉防治。

以上就是草莓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对如何防治草莓病害感兴趣的果农朋友可以来 多多学习。

分享
1
上一篇:西红柿青皮怎么办?西红柿青皮防治措施 下一篇:金叶水杉高效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