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东北黄精根茎繁殖方法及栽培要点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2:49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419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东北黄精根茎怎么栽培?黄精在众多中药材中,算是比较常见且市场需求较高的一种,之前 小编有为大家普及过很多种 黄精栽培 模式,今天咱们再来学学东北黄精根茎繁殖与 栽培技术

1 生态学特性

东北黄精根状茎圆柱状,直立、稍弯曲、黄白色,圆块结节成连珠状,须根稀少。黄精生长适应性较强,生于向阳山坡、灌木丛中或林下开阔地带。耐寒、喜湿润气候,东北地区各地均可人工栽培。黄精由野生变为栽培的方法既可以用种子繁殖,又可以用根茎繁殖,目前各地黄精人工种植规模化生产中多采用根茎繁殖。

2 根茎选取与繁殖

在秋季10月下旬地上部分枯萎后,将1~2a生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根状茎挖出,根茎段长度8~10cm,埋于湿润细土或细沙中越冬,第二年 3 月选择顶芽清晰明显且生长良好的根茎,截成2段,每段带有2~3节,切成4~5cm长的种段。待切口晾干收浆后,立即栽种;或用多菌灵溶液 1:800 浸泡约45min 或在切口位置蘸上草木灰浆后再种植。

春栽于3月下旬,在整好的栽种地上,按行距 20~25 cm、株距 15~20cm挖穴,穴深 7~10cm 左右,将种根茎芽眼向上平放在穴内,然后覆土压紧,浇透水,再盖土与畦面齐平。栽后3~5d浇水1次,15d左右即可出苗。秋栽的盖一些稻草,以保暖越冬,于土壤封冻前在畦面覆盖一些牲畜圈肥。

3 种植管理

整地:于秋末对土地及时进行深挖耕翻,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500kg,并每667m2加入过 复合肥 40 kg,耕地时用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处理,然后耕地细作,做成高畦,畦宽 1.5~2m,床间沟宽 0.5 m,畦高 20~30 cm。在地块四周通沟,便于排水防涝。

移栽:在整好的地块上,挖深 15 cm 左右的穴,穴底施入1把土杂肥。每穴栽黄精苗一株,做到根舒苗正,覆土压紧,浇透水,再盖土与床面齐平。栽后3~5d浇水1次,以利成活。

除草:在黄精植株生长期间要经常进行中耕锄草,深度5~6cm左右,以免伤根,达到畦面无杂草,株高 30~40cm以上时采用人工拔草,以减少病虫危害。

施肥:黄精是喜肥植物,种植期间每年常用氮肥、磷肥2~3次,在中耕期间可施入腐熟农家肥,以加快茎和枝叶生长,在冬季可施用复合肥1 000~1500 kg/667m2 ,以促进根茎的生长。追肥后立即灌水,促进肥料的吸收。

4 病害防治

叶斑病:为栽培过程中的多发病害,受害叶片出现淡白色或褐色病斑,枯黄至死,发现后注意及时清除发病枝叶。通常在入夏时可用粉锈宁或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喷洒,预防喷药 2~3 次。发病初期喷施 1:1:100 波尔多液或50% 多菌灵1000倍液,每7~10d喷1次,连续3~4次。

虫害:为地老虎、蛴螬,主要危害根部,造成根茎有空洞或断根,初发现时可用 90%***原药配成 1 000 倍稀释液喷洒,严重时可用 50%二嗪农等乳剂稀释后灌根杀死幼虫。

5 采收与加工

掌握合理采收年限和采收时期是提高黄精产量、黄精多糖含量、折干率等质量的关键。根茎繁殖于栽后2~3a,在秋末或春初,将根茎挖出,去掉须根,抖净泥土。加工方法主要有生晒法,即于日光下暴晒,外表变软,至内无硬心,色黄白色;另一种是蒸煮法,用清水洗净,放笼屉内蒸10~20min,以透心为准,然后取出晾晒,边晒边揉,直至全干或加酒、黑豆等辅料蒸晒切片,称为制黄精。商品质量以块大、肥润、色黄、断面半透明者为佳,无霉变虫蛀,无农药和残留物超标为合格,一般 667m2产干品300~400kg 左右。

6 分析讨论

6.1 疏花摘蕾

为减少养分的消耗,要进行疏花摘蕾,在花蕾形成前及时将花芽摘去,促进养分转移到根茎提高产量。

6.2 烘干方法

传统的中药干燥周期长、生产效率低,已不能满足现代中药生产的需要,规模化的药材种植基地使用中药材烘房和 干燥机 烘干法。药材的颜色、外观形态和有效成分等能得到妥善的保护,不受天气的限制,还可起到杀虫防霉的效果,并对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进行准确独立控制等优点 。

6.3 控制农药残留

为了提高产量、防治病虫害施用化肥、农药,不可避免地造成药材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和污染,已成为当前中药材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种植过程中安全合理施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有机肥 ,以及 生物农药 因具有副作用小、对环境兼容性好的特点,逐渐成为提高和稳定药材质量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

黄精野生资源不断减少,通过对黄精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发展炮制加工技术,以扩大人工栽培面积,是黄精规范化种植的必然趋势。

分享
1
上一篇:小麦倒春寒会导致减产如何进行预防?这三点做到位,产量不用担心! 下一篇:大棚茄子生长期的管理要点以及注意事项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