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2024年山西省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1:36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2893个字,大约阅读时间8分钟

2024年山西省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玉米是山西省内分布范围最广、 种植面积 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全省 玉米种植 面积、总产分别稳定在2600万亩、95亿公斤左右,用55%的粮田面积获得了70%左右的粮食总产。据气象部门气候趋势预测,今年我省年降水量接近常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可能出现局部洪涝和阶段性干旱,对玉米生产将产生一定影响。为保障粮食安全,科学指导生产,现提出2024年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春播玉米区

该区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吕梁、晋中、太原、阳泉、长治、晋城等9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种植田块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多变,环境和气候资源差异明显,生产条件与生产水平各不相同,玉米生产格局呈现多样化,播种日期集中在春季中后期。

(一)选用良种

根据各地自然及生产条件,选择熟期适宜、抗逆性强、抗病虫害、适宜当地生产水平且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良品种,避免种植生育期偏长的品种。大同、朔州、忻州的春播早熟玉米区宜种植瑞丰168、君实618、大丰1407等品种;忻定盆地、吕梁、太原、晋中、阳泉、长治、晋城及临汾市东西丘陵等春播中晚熟玉米区宜种植太育9号、龙生19、潞玉1403、强盛192、并单72等品种。

(二)科学整地

我省去年秋冬季雨雪整体偏少,预计今年春季中后期可能出现短时的低温雨雪或倒春寒天气,对玉米播种和出苗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各春播区要结合当地土壤墒情和气象条件,及早备耕整地,尽量创造有利于播种的条件。对已进行过秋季整地的田块,在土壤化冻3~5厘米时及时旋耕镇压;对未进行过秋季整地的田块,可采取旋耕、镇压连续作业方式进行整地;对应离田而未离田的秸秆,化冻前加快秸秆粉碎还田或者离田进度;对墒情较差、刮风频繁的干旱田块,尽量少动*少失墒,采取浅旋耕或免耕方式播种。

(三)适期播种

一是根据各地气温、土壤墒情、品种特性、栽培方式、管理水平等确定最佳播期,在土壤表层5~10厘米地温稳定达到10℃以上时开始播种。一般情况下,晋城、长治等地适宜于4月中上旬播种,晋中、阳泉、忻定盆地、沿岸等地适宜于4月中下旬播种,大同盆地适宜于4月下旬~5月初播种,晋西北高寒冷凉区适宜于5月上中旬播种。二是通过种子包衣预防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通过镇压提墒、探墒播种等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三是对墒情适宜且土壤状况、地温达到播种条件的地块,适时早播、抢播。对干旱田块,采用地膜覆盖、探墒播种、膜下滴灌等抗旱节水技术进行播种。如适播期内仍难以达到播种标准,及时改种早熟品种,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四是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及生产条件等确定适宜种植密度。籽粒玉米一般地块亩保苗4000~4500株,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田可适当增加密度;鲜食玉米一般亩保苗3000~3500株。

(四)加强管理

1.田间管理。播后苗前及时进行化学封闭除草,并加强苗期管理,提高群体整齐度,促进根系早发和植株健壮生长,打好前期基础。综合运用合理密植、宽窄行种植、中耕培土、增施钾肥、去除弱小空株、化学调控等技术措施,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发挥群体生产潜力,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特别要注意玉米生育中后期低温冷害、高温热害、干旱、涝害、风灾、寡照等灾害性天气威胁,及时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努力降低灾害损失。

2.肥水管理。化肥施用与秸秆还田、土壤深松、增施 有机肥 、机械深施等措施结合使用,以提高肥水利用效率。一般将氮肥总量的30%~40%作为底肥、60%~70%在大喇叭口期追施;磷、钾肥全部做基肥。高产地块和缺锌地块增施锌肥,地膜覆盖玉米在施底肥时建议选用缓 控释肥 料。基肥、追肥施肥深度要分别达到15~20厘米、5~10厘米。氮肥施用量根据品种特性、土壤养分条件、土壤墒情和目标产量等确定:亩产500公斤水平以下地块亩施纯氮5~7公斤,全部用作基肥;亩产500~600公斤水平地块亩施纯氮7~9公斤,其中基施3~4公斤、追施4~6公斤;亩产600~700公斤水平地块亩施纯氮11~14公斤,其中基施4~6公斤、追施7~8公斤;亩产800~1000公斤水平地块亩施纯氮15~18公斤,其中基施6~7公斤、追施9~11公斤。有条件的每亩配合施用有机肥1200~2500公斤,全部作基肥。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植株长势,确保玉米吐丝授粉、灌浆等关键阶段不脱肥。

3.绿色防控。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要在选择抗病虫品种的基础上,及时关注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治药剂储备。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生物防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要突出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积极实施秸秆粉碎还田、种子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赤眼蜂防螟和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要以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和玉米大斑病“三虫一病”为重点,紧抓农业措施,大力推进高效植保机械防治。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要进一步强化以南部省界阻截线、长城防线加密阻截线、北部省界阻截线和纵贯南北监控线为主体的“三横一纵监控阻截线”布控,层层阻截诱杀迁飞成虫,治早、治小,全面扑杀幼虫。对粘虫的防治,一代以晋南麦区为重点,二代以中北部玉米种植区为重点,三代以中南部玉米种植区为重点,尤其要加强下湿地、杂草较多、播种偏晚的受害较重田块的监测预警;密切关注灯下外来蛾量,抓住幼虫三龄暴食前关键期,突出抓好玉米产区高密度点片集中统一防治,严防局部暴发成灾危害。对玉米螟的防治,要坚持压前控后,重点做好苗期、大喇叭口期防治,压低田间虫量,减轻后期发生程度和防治难度。对玉米叶斑类病害的防治,要综合采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措施预防,发病时在心叶末期用药,褐斑病重发区在8~10叶期用药为宜。

(五)适时机械收获

当田间玉米果穗苞叶枯黄并松动、籽粒乳线处于基部并消失时进行机械收获,收获果穗后要及时晾晒防霉变。提倡采取机械直收籽粒,在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时收获并及时烘干,提高玉米产量和籽粒商品品质。

二、夏播玉米区

我省夏玉米主要分布在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的水浇地上,常年播种面积约500万亩,生产上主要采取小麦夏玉米机械化两茬平作技术,麦收后复播。

(一)选用优种

根据当地的热量条件,分别选用小麦品种和夏玉米品种。小麦选择茎秆较韧、分蘖力较强、分蘖成穗率高、抗病力强、落黄较好、生育期稍短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以便能早成熟、早收获,为夏玉米的早播创造条件。夏玉米根据麦收后至早霜所余无霜期的长短,选择适宜生育期的抗病性强、耐密性好的赛博173、大槐99等品种。

(二)合理密植

小麦收获后及时抢播,争取6月20日前完成播种。根据品种特性、生产条件等确定适宜种植密度,肥力较高的地块,每亩保苗4500株以上,中等肥力地块保苗4000株左右。对土壤墒情不足的复播地块,有条件的地方播后要及时灌“蒙头水”。在关键生育期如大喇叭口与灌浆期遭遇严重干旱时,有条件的地方一定要实时灌溉,并适度追肥。后期如遇暴雨要及时排水,防止倒伏。对种植密度偏大、生长过旺地块,以及风灾倒伏频发地区,可酌情喷施 植物生长调节剂 ,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预防倒伏。

(三)加强管理

一是化学除草。玉米播后、出苗前及时进行化学封闭除草,或在苗期(3叶1心至5叶期)及时中耕灭茬除草或选用适宜 除草剂 进行苗后除草。二是追施化肥。以施氮肥为主,在播种时每亩侧深施纯氮5公斤,同时配合一定数量的钾肥,补施适量微肥,促苗转壮。拔节至喇叭口期,根据前期施肥量及苗情长势再机械开沟侧深施(深10厘米左右)纯氮7~12公斤。花粒期可根据植株长势和需求适量补施氮肥。三是病虫害防治。在选用抗病虫玉米品种及高质量包衣种子基础上,加强病虫害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采用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利用天敌、杀虫灯等),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四)适期晚收

基于年均温度偏高的气象趋势预测,对于籽粒玉米,建议在不影响下茬小麦播期情况下,根据植株形态、籽粒灌浆进程和籽粒乳线情况适期晚收,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收获时尽量使用机械收获,减少劳动力投入。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以防霉变,保证品质。鲜食玉米一般在授粉后20天左右进入适采期。

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参考春播玉米区。

(来源: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关于2024年山西省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 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

您可能感兴趣的 农产品 全国优质玉米供应

分享
1
上一篇:黄金桂花树种植技术 下一篇:2024年山西省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