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小麦全蚀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0:58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112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小麦 种植过程中受 秸秆还田 、种子调运、机械跨区作业的影响,造成田间菌源不断累积、外省病菌流入,种*传性病害的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其中,小麦全蚀病正在蔓延,该病被称为小麦上的癌症,易防难治,其传播蔓延迅速,危害严重,一般可造成减产20-30%,严重的可造成绝收。

一、小麦全蚀病的症状

该病为土壤和种子带菌,病菌从苗期开始侵染,发病的小麦根部叶片呈黄色,分蘖减少,整株小麦比同时期的植株矮,这时如果将麦株拔起,就会发现小麦的根和地下茎呈黑色,严重时植株变黄而死亡,年后有种植户说他家麦苗有点片发黄的现象,就是这个病的症状表现。

这种病害在灌浆前期表现不明显,至灌浆以后症状突出,表现特别明显,即小麦植株死亡,小麦出现白穗。轻发地块,有个别麦穗全白或少量变白。中度发生小麦穗呈点状或丛状变白,或者成片变白,严重发生为50%以上麦穗变白。此病一旦侵染麦株,无特效药防治,只能靠预防才能控制其发展。

二、小麦全蚀病的发病原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流行与耕作制度、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小麦播期、品种抗性及农民群众防治习惯等很多因素有关。

1、耕作制度:秸秆还田量大、麦田旋耕播种、收割机械跨区作业等耕作措施,导致全蚀病菌源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使病情逐年加重。

2、土壤肥力: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养 分供应 充足,利于小麦生长,植株抗病菌侵染能力增强而发病较轻;反之,利于发病,病情较重。沙*保肥水能力差,利于发病;黏重土壤则病害较轻。

3、气候条件及播期:去年小麦播种普遍偏迟、播量大,土壤温湿度适宜病菌冬前侵染,感病时间长;加之麦田群体大,通风透光差,利于侵染蔓延,随着 4-5 月份雨水的增多,田间湿度加大,温度适宜,小麦全蚀病病菌进入再侵染危害高峰期。

4.品种抗病性:目前国内外均缺乏抗全蚀病的品种,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也是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

5.防治习惯:目前在 小麦病虫害 防治中仍存在重虫轻病、重治轻防的问题,对选用有效药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预防小麦多种病虫害,减轻中后期防控压力重视程度不够,小麦全蚀病的防控播种期进行拌种是最好的方法,后期喷雾防治效果极差。

三、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措施

1、深耕: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深耕25cm以上,精细整地。

2、土壤处理:亩用 50%多菌灵粉剂 1.5-2公斤拌细*撒于田间,随犁地翻入*中。

3、种子处理:可用 12.5%硅噻菌胺(全蚀净)20ml拌种10公斤,拌种后堆闷6-12小时,晾干后播种。轻发区可用3%苯醚甲环唑100ml拌种10公斤,兼防纹枯病、根腐病。

4、返青期:使用50%多菌灵150-200克或25%戊唑醇30-40克兑水150公斤喷淋灌根。

5、田间管理:苗期:11 月中下旬-12 月上旬进行化学除草。返青期:用 25%戊唑醇 40 克+1.8%阿维菌素 30 毫升+2.5%氯氟氰菊酯 100 毫升防治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蚜虫等。扬花灌浆期:亩用 43%戊唑醇悬乳剂30毫升或50%多·酮100克+20%啶虫脒20克+10%吡虫啉3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防治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蚜虫、吸浆虫等,防干热风,增加粒重。

全蚀病又叫立枯病、烂头病,俗称白穗病。该病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严重时减产30%左右。因此对于该病不能掉以轻心,应该积极防治。

关于小麦全蚀病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 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

分享
1
上一篇:黑皮冬瓜育苗技术要点 下一篇:洋葱的田间管理要点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