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黄淮等地旱情仍将持续,小麦壮苗越冬受影响

发布时间:2024-10-26 09:48:31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647个字,大约阅读时间5分钟

10月以来,河北南部、黄淮和江淮北部降水量持续偏少,山东省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少值,江苏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第四少值,土壤墒情下降,据近日气象干旱监测显示,河北中南部、黄淮、江淮大部出现旱情,其中河北南部、山东大部、安徽和江苏北部出现重旱,山东局部达到特旱。由于土壤底墒充足,且大部地区进行了冬灌,干旱影响总体偏轻,但黄淮南部和江淮北部部分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区受旱较为严重,不利于冬小麦形成壮苗及安全越冬。
据预测,冬季华北、黄淮、江南大部、华南等地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干旱还将持续,范围有所扩大,对北方冬小麦越冬和南方秋冬种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建议各地根据作物苗情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抗旱工作。
一、10月以来黄淮、江淮降水量严重偏少,气温偏高,气象干旱发生发展快
2010年10月以来,河北南部、黄淮和江淮北部降水量不足5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量偏少5成以上,尤其是黄淮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少超过8成;2010年10月以来,河北南部、黄淮和江淮北部气温偏高0~2℃。
2010年10月以来,山东省平均降水量为9.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2.3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少值,仅次于1969年(9.1毫米);江苏降水量为31.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77.5毫米,为198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为1961年以来第四少值。
由于秋季以来降水偏少,黄淮、江淮以及西北地区东部的大部地区气象干旱迅速发展。11月中旬,黄淮、江淮大部出现轻到中等强度的气象干旱。 2010年12月5日气象干旱监测显示,河北中南部、黄淮、江淮大部存在中等程度以上气象干旱,其中河北南部、山东大部、安徽和江苏北部达到重旱以上等级,山东局部出现特旱。
二、当前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灌溉条件不同,目前旱区干旱影响也存在差异。目前,北方冬小麦大部处于分蘖期,华北北部部分冬小麦进入越冬期;江淮、江汉地区大部冬小麦处于苗期生长阶段。由于前期土壤底墒较好,目前大部地区干旱仅限于表层土壤缺水,尚未造成大面积死苗、缺苗现象,特别是浇过冬水的小麦苗情较好;但山东南部和半岛、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受降水持续偏少的影响,旱情较重,部分麦田出现缺苗断垄现象,严重的田块甚至出现干枯死苗。据农业、气象部门旱情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山西约有240万亩冬小麦出现轻度干旱,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0%,主要集中在临汾、运城一带;河北省冬小麦受旱面积为760万亩,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和中南部局部地区;河南小麦轻旱面积比例为24.1%(约1913万亩),中-重旱比例为3.8%(约274万亩),主要发生在郑州、焦作、洛阳、商丘、新乡、许昌等地;江苏小麦受旱面积达160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连云港、宿迁、徐州等地。
根据12月3日北方主要冬麦区小麦长势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各地小麦苗情参差不齐,华北、黄淮大部冬小麦长势好于上年;山东中南部和江淮部分地区冬小麦长势比上年偏差,安徽、江苏小麦苗情总体上差于上年。
三、未来十天华北黄淮部分地区旱情仍将持续或发展
华北、黄淮部分地区旱情仍将持续或发展。未来十天,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中南部气象干旱区基本无降水,旱情仍将持续或发展。12日至13日,黄淮、江淮气象干旱区将出现一次降水过程,其中江淮地区降水量有10~25毫米,对缓解当地气象干旱较为有利;但黄淮地区降水量一般不足5毫米,部分地区旱情仍将持续。
今年冬季华北、黄淮、江南大部、华南等地降水偏少,内蒙古、西北地区中东部、东北地区降水偏多。预计今年冬季,新疆北部、内蒙古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北部、宁夏、陕西大部、黑龙江、吉林大部、辽宁东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安徽大部、湖北东部局部、四川南部、云南北部、贵州西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福建中南部、江西东南部、广东中东部、西藏西南部偏少 2~5成。
四、农业生产建议
12月华北南部、黄淮北部等地区降水仍将偏少,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将继续下降,旱情将持续或发展,可能导致冬小麦苗情下降、造成冬前分蘖减少,影响小麦的群体密度,也不利于小麦形成壮苗越冬。为此建议:
1.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冬麦区要及时查看墒情、苗情,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对已浇越冬水的麦田,及时划锄松土,破除板结,以通气保墒,提高地温;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趁晴暖午后采取小水细灌或喷灌;没有灌溉条件或天气寒冷不适宜灌溉的地区,可采取镇压、施肥及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对于底墒充足、生长正常或偏旺的麦田,要推迟浇水,适时进行中耕或镇压,抑制地上部分过快生长,确保冬小麦形成壮苗、安全越冬。
2.做好蓄水防旱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华北、黄淮及江淮北部等地要采取保墒蓄墒措施,以防御冬、春旱的发生。各地还要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完善、配套水利设施,以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分享
1
上一篇: 君子兰生长期如何施肥 下一篇: 农家肥的制作和施用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