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饲料 >正文

“脑控+AI”,让人类用“本能”驾驶

发布时间:2024-11-10 14:28:40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377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左打,左打,左啊,我叫你往左!” “踩!踩!踩死刹车啊!” “手别捂眼睛!把死方向盘!”

“撞了!撞了!你没看到这么大个墙么?” …… 在路边、停车场、地下车库里,你是否听到过这样歇斯底里的叫喊?又是否会被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同行者呼来喝去?是否在想到驾校教练时,至今依然“耳中嗡鸣”?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种系统,能在遭遇前方急刹车、行人突然过马路等突发情况,或者是需要侧位停车、倒车入库等较为复杂的操作时,能将驾驶员脑中所想要达成的结果,准确识别并按照预设流程自主完成,这将是多么令人舒心的事!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谢松云教授实验室致力研究的“脑控+AI”结合实验,足以让我们对未来自动驾驶的实现充满信心。

据介绍,“脑控”即用脑电波来操纵机器设备,这一直是人类数百年来的梦想——只需要念头一动,机械或设备就已经按照你的想法运转。就像电影《阿凡达》里所演绎的那样,虽然身有残疾,却能通过脑控让另一个“自己”肆意生活。

而“人工智能”(即ArtificialIntelligence,缩写为AI),则通常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可用于语言和图像理解、自动程序设计、航天应用,以及庞大的信息处理,储存与管理,执行化合生命体无法执行、或复杂或规模庞大的任务等。 在谢松云教授实验室,“脑控”和“AI系统”的结合,为自动驾驶的大众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思路。在实验室现场,记者目睹了脑控和AI助力自动驾驶的精彩情景—— 在系统操控下,一向稳定性不高、不易操控的小型无人机,却能够3架同行,并不时变换队列——它们时而在空中叠飞,时而翻转……而这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完成,需要的只是一台电脑、一个人。

这样的试验,正是依托AI和脑控的结合,使无人机既能根据脑控指令迅速完成不同模式的转换,变换队形,同时,又不需要负责脑控的人长期耗费脑力——因为AI技术已预设了不同的飞行模式,根据实际需要,操作人员只需要用脑控设备发出预设模式的指令,便能轻松完成无人机编队的完美展演,这使得AI和脑控应用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值得一提的是:在救援、救灾中,我们常常会采用无人探测设备,对未知的复杂坏境或危险区域进行探测,但是,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如果盲目使用AI系统设备,也往往导致目标的无法正确识别,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而探测车可携带的能源也十分有限。 针对这样的环境不明情况,谢松云团队开发出了“手——脑——机协同”技术:用“手控+脑控”驱动无人探测设备的快速运行和目标发现,待发现疑似目标后,再启动AI系统精准实施探测、识别,并由人机联合决策,给出操作指令。在节能的前提下,保证了精准的探测和施救。 近年来,5G已成为业界热点。结合脑控和AI,5G的发展无疑将为无人驾驶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5G的发展,不仅是网容量的瀑布式增长,更是海量数据的井喷式汇聚,有效提高了AI系统的数据分析效率,而脑控的加入更是增强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团队成员告诉记者:“在5G通讯环境下,我们能够精确掌握方圆几公里乃至几百公里内的车况,灵活实现对于路线的选择、避免拥堵,以做出更好的出行方案。”

当前,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关键感知部件是毫米波或激光雷达,但当交通道路环境下工作的雷达越来越密集时,无人车会在相互间产生较为严重的干扰问题——单纯依靠AI技术,目前无法解决,因此有可能造成重大车祸,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图片、动图: 同时,有实验证实:人脑的本能反应,比有意识的控制行为要快0.2毫秒左右。如果在无人驾驶系统中,加入对人的状态监测,将人的本能反应与AI系统相结合,利用人的快速认知能力,在AI系统无法识别应对的情况下,利用监测到的人的本能反应快速给出正确的应急指令,就能最大程度保障行车安全。 试想,一位新手司机在行驶中遇到即将撞过来的汽车时,只顾惊恐喊叫,而“人脑+AI”在那一刻利用人的本能反应,快速启动预设指令实现紧急制动等安全控制,从而避免了一场车祸,这是多么让人庆幸的画面。

分享
1
上一篇:肉鸡为什么出现打盹、精神不振 下一篇:江西:VR+5G,催生新动力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