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农机 >正文

马铃薯病虫害图谱和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24-11-12 18:25:28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3392个字,大约阅读时间9分钟

第一部分:马铃薯病害症状与防治措施

1. 马铃薯晚疫病

病害症状:

叶片:受害叶片的叶尖、叶缘出现暗绿色小病斑,边缘有灰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外缘会出现一圈白霉。

天气干燥时,病部会变褐干枯,质脆易裂。

病害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叶脉、叶柄和茎部,病叶枯死脱落。

块茎:被侵染的块茎最初出现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凹陷的暗褐色不规则病斑。

防治措施:

选择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混合使用,合理安排间隔期。

保护性药剂:丙森锌、代森联、代森锰锌、噻唑锌、王铜、氢氧化铜。

治疗性药剂:氟菌·霜霉威、霜脲·锰锌、烯酰吗啉、氟啶胺等。

2. 马铃薯早疫病

病害症状: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病征。

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病斑下的薯肉出现褐色海绵状干腐。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

(2)生长期加强水肥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马铃薯枯萎病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措施:

发病初期,可采用苯甲·丙环唑、苯酰菌胺、恶菌灵、萎锈灵等防治。

4. 马铃薯青枯病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时早晚可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变褐,茎内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

防治措施:

(1)与非茄科蔬菜轮作3年以上,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选择健康种薯。

(2)发病初期,可采用中生菌素、噻唑锌、三氯异氰尿酸或络氨铜灌根防治,每株灌药液0.3~0.5L,视病情隔5~7天灌1次。

5. 马铃薯粉痂病

病害症状:

主要危害块茎和根部。

染病初期出现针头大的病斑,后期病斑膨大,形成大小不一的疱斑,疱斑会破裂,反卷,能看到橘红色的皮下组织。

防治措施:

(1)与非茄科蔬菜轮作3年。

(2)种薯处理:用盐酸溶液或福尔马林浸种,再用塑料布盖严闷2小时,再进行播种。

6. 马铃薯疮痂病

病害症状:

主要侵染块茎。

块茎染病先在表皮产生浅棕褐色的小突起,逐渐扩大,木栓化,表面粗糙。后期,在病斑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型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表皮,不深入薯内。

防治措施:

(1)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

(2)播前晒种催芽,淘汰病烂薯,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3)发病初期,可选用噻唑锌,络氨铜药剂进行防治。

7. 马铃薯白绢病

病害症状:

主要危害块茎。薯块上密生白色丝状菌丝,并有棕褐色圆形菜籽状小菌核,切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

防治措施:

发病初期,可采用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或腐霉利等拌土撒施于茎基部,隔7~10天1次。或甲基立枯磷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8. 马铃薯炭疽病

病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

在叶片上形成近圆形或不定形的赤褐色至褐色坏死斑,后转变为灰褐色,边缘明显,相互汇合形成大的坏死斑。危害严重时也可侵染块茎,引起植株萎蔫和块茎腐烂。

防治措施:

(1)实行轮作。

(2)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3)加强田间水肥管理,避免高温高湿条件。

(4)发病初期,可采用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溴菌腈+丙森锌、春雷霉素.氢氧化铜等进行防治。

9. 马铃薯软腐病

病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茎及块茎。

叶染病后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

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

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

防治措施:

(1)准备贮藏的块茎应于成熟后收获;收获前5-7天停止浇水,以保证土壤干燥;收获时要避免擦伤薯皮;晾干薯皮后再装运。

(2)贮藏的薯块应于通风荫凉处存放2-3天,使薯块温度降至贮藏环境温度;贮藏前进行薯窖灭菌。

(3)发病初期,喷噻唑锌、络氨铜、或噻菌酮等。

10. 马铃薯环腐病

病害症状:

地上部染病分为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

枯斑型:

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

萎蔫型:

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

块茎染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

防治措施:

(1)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年。

(2)播种前淘汰病薯。出窖、催芽、切块过程中发现病薯及时清除。切块的切刀用酒精消毒,杜绝种薯带病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3)选用抗病品种。如克新1号、克疫、乌盟601、宁薯1号(固红2号)、固红1号、渭会2号、高原7号、坝薯8号、晋薯5号等,对环腐病都有较好抗性。

(4)栽培管理。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拔除病株及时处理,防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

(5)药剂防治。播种前用3%中生菌素拌种,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杀秧后喷雾氢氧化铜,可以较好保护地下薯块。

11. 马铃薯病毒病

病害症状:

(1)花叶型

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

(2)坏死型

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

(3)卷叶型

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

防治措施:

(1)及时防治蚜虫,防治蚜虫会传播病害。

(2)改进栽培措施。留种田要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3)药剂防治。可选用盐酸吗啉胍、宁南霉素、吗胍·乙酸铜、三氯异氰尿酸或氨基寡糖素等药剂。

12. 马铃薯黑胫病

病害症状:

主要侵染茎和茎块。

幼苗染病,病株矮小,节间短缩,叶片上卷,褪绿黄化,腹部变黑,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

茎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

防治措施:

(1)要选择无病种薯进行种植,在切割种薯时要注意用多菌灵水溶液消毒刀具,切割好的种薯要用草木灰或多菌灵蘸涂切口后再种植。

(2)在幼苗期叶面喷洒2~3次氯溴异氰脲酸、辛菌胺乙酸盐、噻唑锌,每10~15天喷洒一次。

13. 马铃薯干腐病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

后期薯块内部变褐色,常呈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最后薯肉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缩、干腐、变轻、变硬。剖开病薯可见空心,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不能食用。

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株残体。

(2)新薯入窖前将窖内清扫干净,可用咯菌腈喷雾消毒。

(3)入窖时剔除病、伤、虫咬的块茎,并在阴凉通风处堆放3天左右,使块茎表面水分充分蒸发,伤口愈合,再入窖,窖内保持通风。

第二部分:马铃薯虫害症状与防治措施

1. 二十八星瓢虫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成虫、幼虫在叶背面剥食叶肉,只留下表皮,形成很多不规则半透明的食痕。

防治措施:

(1)及时清理地块,收获后集中残株,深埋或烧毁,消灭幼虫和卵。

(2)利用成虫的假死性,拍打植株,将虫子集中消灭。

(3)可用药剂有氯氰菊酯、菊马乳油等。

2. 蛴螬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块茎,进行咬食或钻蛀,使地上茎,营养水分供应不上而枯死。严重时造成田间死苗和毁灭性的灾害。

在块茎上咬食成孔洞,易遭病菌侵入,引起腐烂,导致减产。

防治措施:

(1)农药防治:施用农家肥时,要经高温发酵,使肥料充分腐熟,以杀死幼虫和虫卵。

(2)药剂拌种,用种衣剂拌。

(3)药剂处理土壤。如用50%辛硫磷乳油每667平方米200~250克,加水10倍,结合新高脂膜喷于25~30千克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以同样用量的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5%辛硫磷颗粒剂,或5%地亚农颗粒剂,每667平方米2.5~3千克处理土壤,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并兼治金针虫和蝼蛄。

3. 金针虫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幼苗和幼芽。金针虫能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幼苗根茎部咬食,造成缺苗断垄。

结薯期,幼虫常在薯块上取食,造成大量孔洞。

防治措施:

防治这种地下害虫比较方便的方法是采用种薯包衣和播种时沟施药剂。

种薯包衣,可以选用70%噻虫嗪可分散性种子处理剂,按100千克种薯加药剂10-15克与种薯拌匀包衣。

分享
1
上一篇:什么原因会使羊感染口疮病? 下一篇: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