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24-11-21 18:04:39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133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的重要病害,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病害严重时可使棉花绝产,因此是限制老棉区棉花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实际生产中要选用抗枯、黄萎病性好的品种。市场上虽有多种针对黄萎病的药剂出售,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除控制好枯、黄萎病的传播途径外,从栽培耕作学的角度出发,改变棉花枯、黄萎病发生的生态环境,使之不利于枯、黄萎病的发生,从而减轻棉花枯、黄萎病害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
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试验站在东营市利津县棉花枯、黄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进行试验,采取以下具体生态防治技术措施:
⑴冬天或早春晒垡:拔棉材后或早春将棉田按播种行宽开沟晒垡,开沟标准:沟深20-30厘米(从沟底到翻土最高点),不做全面耕翻。⑵浅沟浇灌:播种前顺沟灌水,整个生长季节亦不采用大水漫灌,而是用小水沿播种行实行沟灌。⑶沟底集中施肥:灌水前顺沟施肥,施肥后用锄或耙子扒土,将肥料覆盖,土深1厘米即可。⑷沟底播种:灌水后待水渗入沟底后,顺沟底按地力所需的株距撒播棉种,在种子上面放一土堆,土堆高5-7厘米,再在沟上覆膜。出苗时将土堆扒开。
结果如下:
试验地Ⅰ:利津镇大李家村村民刘兴华棉田1333.4平方米,2003年棉花枯、黄萎病发病率高达70%以上,造成大面积绝产,本决定2004年改种粮食作物,通过利津县农技服务中心棉花枯、黄萎病生态防治技术讲座,决定采用本技术一试。于2004年3月20日开沟植棉,棉花品种为中棉45号,7月15日在枯黄萎病的发生期调查病株,病株率减少到了1.13%,籽棉产量229公斤(每666.7平方米,下同)相邻地块同样种植中棉所45号的村民由于未采用棉花枯、黄萎病生态防治技术,病株率为39.6%,籽棉产量175公斤。
试验地Ⅱ:北宋镇签刘村,村民刘建村植棉1200.06平方米,2004年3月7日未经技术指导,自行开沟,未达到技术要求,开沟植棉面积占本田的三分之二,种植品种为中棉所29号。7月15日调查采用棉花枯、黄萎病生态防治技术的棉田棉花枯、黄萎病株占6.8%,最后实收籽棉产量236.5公斤,而未采用本技术的三分之一棉田棉株病株率为56.21%,最后实收籽棉产量176公斤。
试验地Ⅲ:北宋镇贾家村村民殷殿甲植棉666.7平方米,出苗率达90%以上,四月底,立枯病发病率达43.9%,5月4号利用棉花枯、黄萎病生态防治技术翻种中棉所42号,7月15日调查,枯黄萎病株率为2.7%,最后通过测产,籽棉产量为201公斤;相邻对照地块的病株率为39.8%,最后籽棉产量为158公斤。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枯、黄萎病生态防治技术明显降低了棉田棉株枯黄病的发病率,降低幅度为37.1-49.41%,籽棉产量明显增加,增产幅度为27.2-34.38%。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⑴开沟植棉,改变了原有的耕作制度,对土壤原有耕层结构破坏较小,减少了由于机械耕作造成的土壤混杂引起的土壤病菌传播。⑵冬春晒垡,对土壤病菌有一定的杀灭作用。⑶沟底播种,使棉花根系下扎,改变了棉花原来在土壤耕作层的根系分布。根系离病菌分布多的区域较传统种植方式的根系远,也减少了因中耕伤根引起的感染,因此降低了棉花感染枯、黄萎病菌的几率。⑷沟播植棉,可提早棉花的生育进程。已有研究表明,一般枯黄萎病发病时期越早,对棉株生育和产量影响越大。因此,适当提早棉花的生育期,有利于降低枯、黄萎病对棉花产量的影响。⑸沟播植棉,改变了上层根系所在土壤环境的温、湿度,使之不利于枯黄萎病的发生。
分享
1
上一篇:春季樱桃果蝇的防治技巧 下一篇:藕田轮作换茬栽培模式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