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防备麦倒黏虫起

发布时间:2024-11-22 21:15:05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886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黏虫属于鳞翅目害虫,其食性很杂,是一种食叶性害虫,可为害百余种植物。在夏玉米上的为害主要以幼虫将玉米叶片吃成缺刻,大发生时能将作物的茎叶吃光,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由于其具有多食性、迁飞性、暴发性等特点,往往在局部地区突然暴发成灾。

近几年,我省中南部夏玉米大多采取贴茬播种,极有利于黏虫在夏玉米田产卵孵化为害,加上小麦机械收割留茬高,田中残留的小麦秸秆量大,使得二代黏虫幼虫隐藏在麦秸秆下为害刚出土不久的夏玉米幼苗,发生严重年份能造成毁种。

一、发生特点 黏虫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春季由南方向北逐渐迁移为害,秋季又由北迁飞回南方为害。我省中南部一年发生3~4代,成虫昼伏夜出,黄昏时觅食。成虫对灯光、糖醋液有较强趋性。雌虫产卵趋向黄枯叶片,在玉米苗期卵产在叶片尖端,成株期产在穗部苞叶或果穗花丝等处,形成纵卷条状卵块,每个卵块20~40粒,多者达200~300粒。每头雌虫一生产卵1000~2000粒。黏虫喜好潮湿气候,相对湿度75%以上,温度23℃~30℃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存活。幼虫有6个龄期,1~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取食叶肉,只残留表皮。3龄后将叶片咬成不规则缺刻,密度大时能将叶片吃成仅留下叶脉。4龄后幼虫具假死性并进入暴食阶段,大发生时有群集转移危害的习性。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爬入3~4厘米的土层中作土茧化蛹。

二、防治措施 在夏玉米苗期主要是二代黏虫幼虫为害,此时夏玉米刚出苗,往往能把幼苗吃光。因此,只要发现夏玉米幼苗受到黏虫为害,就需要及时防治。

1.保护和利用天敌:黏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对黏虫的发生有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如蛙类、鸟类、蝙蝠、蜘蛛、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2.物理和人工措施:在成虫发生期间在田间插上直径为5厘米草把,每隔10米插一把,每天早晨用塑料袋子将草把套住,捕杀潜伏在草把中的黏虫蛾子。还可在田间设置糖醋液诱杀成虫,盆距约500米。糖醋液的配制:红糖1.5份,食用醋2份,白酒0.5份,水1份,再加适量的***或其他杀虫剂即可。

3.生物防治:低龄幼虫期用20%除虫脲(灭幼脲1号)悬浮剂每亩用10克,或用25%灭幼脲(灭幼脲3号)悬浮剂每亩用25~30克,对水喷雾,或用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50克/亩,对水常规喷雾。

4.药剂防治:贴茬播种的夏玉米田可采用拌毒饵诱杀法。亩用90%***200克,拌炒麸皮或炒棉仁饼10公斤,傍晚顺玉米行撒施进行诱杀防治。喷雾防治可用2.5%功夫乳油3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上述药剂任选一种,每亩喷药液量40~50公斤。虫龄大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喷水量。喷药时间最好选在早晨或傍晚,以提高防效。

分享
1
上一篇:发病阶段不同 杀菌剂选择有别 下一篇:番茄叶霉病的识别及防治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