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农机 >正文

冬季如何管理大棚提高蔬菜产量

发布时间:2024-11-24 02:41:28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387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冬季大棚的温度主要来源于阳光的照射,所以在管理上在降低棚内湿度,增加阳光的穿透力,增加地温和棚内温度,做好保暖工作,防止热量的散失,提高作物抗性,抵御严寒,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经过中国农业网多年的实践和理论学习总结以下几点:

一、改变放风的方式

科学合理地放风对蔬菜的生长影响很大,现在许多农民朋友都是在中午温度高的时候放风或早晨拉开草帘后,打开放风口放出棚里的湿气,过一会儿再关闭放风口保持棚内温度,这种放风方法不能说不对,但是往往效果并不好,种植的蔬菜产量也不高。所以要改变放风的方式,由于晚上大棚内蔬菜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也会释放二氧化碳,一夜过后棚内积累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上升,远高于外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第二天早晨拉开草帘后的1个小时内先不放风,让蔬菜接受光照后先进行光合作用,充分吸收棚内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贮藏在果实内的有机物,等一小时后棚内二氧化碳消耗差不多时再放20~30分钟小风、细风,降低棚内湿度,排出棚内有害气体,增加阳光穿透力,加快棚内温度的提升同时补充二氧化碳。晚上放苫之前再放20~30分钟小风、细风,以降低棚内湿度。中午原则上不放风,尽量增加棚内温度,但如果中午棚内温度过高(果菜类超过35℃、叶菜类超过30℃)仍然要放风。此外,放风还应根据天气变化情况而定,外界气温较低时,可适当推迟放风或不放风,以大棚保温为主,以免棚温 骤降引起冻害。

二、降低棚内裸露地面的面积

裸露地面在阳光照射下,会有大量的水分蒸发,水分的蒸发不仅增加了棚内的湿度,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热量。所以在冬天,作物一定要用透明的地膜覆盖,这样可以使阳光透过地膜照射在土地上,利于土壤吸收热量,提高地温,其它裸露地面一定要用稻壳或稻草等覆盖,减少裸地面积,降低水分的蒸发。

三、尽量做到不灌水,少灌水

冬天棚内最好采用膜下滴灌方式灌水,不但节水也减少了水分的蒸发。那么什么时候需要灌水呢?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手握土,松开手后,土成2块或3块,说明土壤含水量正好,不用灌水,只有松开手后,土顺手流下,才需要灌水。

四、保持棚膜的干净

最少也要保证大棚前立窗的干净,尤其是在冬至的前后,菜用大豆毛豆的高产种植技术更为重要。膜越干净,阳光进入的就越多,棚内的温度也就越高,光合作用越充分,产量也就越高。

五、减少棚内热量的散失

晚上在大棚地角围上草苫,在棚内设二层幕(白天一定要拉开),这样可以减少棚内热量的散失。

六、防止作物受冻害

棚内一定要备好临时加温设备,在极寒天气或连续阴天时临时加温,防止作物受冻害。

七、在连续阴天的情况下

只要棚膜上没有明显结霜,就要揭开草苫,晚揭早盖,散射光仍然可以提升棚内温度,揭苫后要注意畦温的变化,如有下降应随即盖上,畦温稍有回升可以在下午2点前把草苫盖好,为防止夜间温度不至下降太多。如条件许可,可以用白炽灯补充光照。每20平方米挂一盏30~40瓦的白炽灯,每天补光照4~8小时。用反光幕反射部分散射光也可以,利用聚酯镀铝膜拼接成2米宽、3米长的反光幕,挂在棚室后立柱上端,下边垂至地面,可使地面增加光照强度40~43%,棚温提高3~4℃,地温提高1.8~2.9℃。

八、秸杆生物反应堆

秸秆在微生物菌种等的作用下,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CO2、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和无机养料。内置式秸杆生物反应堆可以增加地温2℃左右,可以说是冬季低温的根本性解决方法,同时还可以提高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有机改良土壤、生物防治病虫害,进而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有机生产。

九、增加作物抗性,抵御寒冷

一般采用叶面施肥的方法,在10升水中加入20~25克尿素、20~30克磷酸二氢钾、20~30毫升米醋混合均匀喷洒,如果作物叶色较浅,可多加点尿素,也可单独打醋。

通过以上措施,降低了棚内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提升了温度,增强了作物的抗性,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分享
1
上一篇:当前怎样定植蔬菜缓苗快 下一篇:大棚蔬菜施肥要注意的5点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