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政策 >正文

稻曲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24-11-24 04:57:40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602个字,大约阅读时间2分钟
近年来,水稻稻曲病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其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日趋重要。该病发生后不但影响产量,而且病粒含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严重影响米质,降低商品率。

一、稻曲病发生原因

1、品种抗性:经本地栽培调查发现,各种品种水稻本身对稻曲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病性,如两优培九较易感病。

2、肥水条件。氮肥施用过多,过迟又缺磷少钾的田块发病较重;生长过嫩,贪青晚熟的田块发病较重;植株过密、田间郁闭、通透性差的田块发病较重;长期深灌的田块发病较重。

3、气象因素:由于歙县地处皖南山区,8、9月份气温较高且雨日多,加上山区雾多露重,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和侵染。若在水稻孕穗末至破口期遇适宜的温度、降水等气象条件,则有利于病原菌侵入,故稻穗发病率高;反之,低温不利于病原菌侵入。

二、发病规律。该病病菌以菌核落在土中及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7-8月份,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并借气流传播,散落于稻株叶片上,在水稻破口时由穗部侵入花器及幼颖,造成谷粒发病。

三、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良种:淘汰或压缩感病品种,严禁从病区引种。

2、农业及物理防治:加强田间管理、秋翻春灌,减少菌源;调整水稻生育期,将水稻破口期提前,降低田间湿度,在水层管理上采用间歇灌溉方式,合理栽插密度;合理施肥,施足基肥,适施促花肥,增施磷、钾肥;发现病粒及时摘除,防止病菌随气流传播。

3、化学防治:在精选种子的基础上,选用15%粉锈灵稀释成0.1%水溶液浸种48小时,或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小时,然后清水冲洗,催芽播种。在水稻破口前5-7天和齐穗期,各用药1次,每亩用18%农扑可湿性粉剂60-80克对水50千克或5%井岗霉素500倍液,在早晚露水干时喷施,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分享
1
上一篇:夏大豆高产栽培时间控制管理 下一篇:水稻种子收获后的保管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