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政策 >正文

水稻穗颈瘟防重于治

发布时间:2024-11-24 07:21:34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536个字,大约阅读时间2分钟
穗颈瘟是发生在穗颈处的稻瘟病。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黑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穗轴和枝梗也可发病,症状与穗颈发病相似。湿度大时,以上发病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水稻受稻瘟病病菌浸染部位组织的老嫩,对抗病性的强弱有影响。一般穗颈在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加。这是因为水稻始穗后叶鞘松弛,为稻瘟病病菌侵入开了方便之门,同时穗轴刚伸长时穗颈部位比较幼嫩,是稻株最薄弱的地方,病菌容易侵入。破口抽穗期天气条件是决定穗颈瘟发生的重要因素。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保持一层水膜的时间达6-10小时的情况下,稻瘟病分生孢子最易萌发侵入。在抽穗时,如果雨湿大,气温降低到20℃以下并持续1周左右,水稻抗病性降低,穗颈瘟发生严重。

防治穗颈瘟,一般要在破口始穗期(全田水稻破口期10-15%)用药。今年很多地方水稻破口抽穗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有利于稻瘟病发生。对淮稻9号、华粳6号、徐稻3号、徐稻4号等感或中感穗颈瘟的品种,应在齐穗期(抽穗80%时)再用药一次,以确保防效。防治适用药主要有稻瘟灵、三环唑、咪酰胺等。

对穗颈瘟,防重于治,关键是抓住始穗期和齐穗期这两个时期用药,错过防治适期再用药防治效果差。在水稻齐穗后不久发现田间有少量稻株刚开始发病,及时喷施稻瘟灵、多?咪鲜、甲硫?咪鲜胺等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齐穗后20天穗颈瘟发生渐趋稳定,此时用药难以挽回损失,不宜再施药。
分享
1
上一篇:如何掌握玉米脱肥症状 下一篇:闷热天气玉米发生顶腐病怎么办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