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2013年全省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

发布时间:2024-11-24 11:15:46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527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今年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促控结合、水肥调控、防病治虫、防止早衰、增粒增重”,各地要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类指导,切实抓好以下管理措施的落实。

一、施好拔节肥,浇好拔节水

目前我省胶东、鲁中及鲁北等部分地区小麦尚处在拔节初期,鲁南、鲁西南大部分地区小麦处于拔节中期,是肥水运筹管理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前期没有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二类麦田,或者早春进行过返青期追肥但追肥量不够的麦田,均应在拔节期追肥浇水。但拔节期肥水管理要做到因地因苗制宜。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可肥水早攻,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适宜的麦田,要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偏大的旺长麦田,要尽量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一般亩追尿素15~20公斤。高产创建地块,要在追施氮肥的同时,亩追钾肥6~12公斤,以防倒增产。追肥时要注意将化肥开沟深施,杜绝撒施,以提高肥效。

二、因地制宜,浇足浇好开花水或灌浆水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粒重、抽穗、开花期,还会影响穗粒数。所以,小麦扬花后10天左右应浇开花水或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抵御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此期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成熟前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降低粒重,所以,小麦成熟前10天要停止浇水。

三、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倒春寒”冻害

近些年来,我省小麦在拔节期常会发生倒春寒冻害。有浇灌条件的地方,在寒潮来前浇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浇水。若一旦发生冻害,要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发,提高高位分蘖的成穗率,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并及早喷施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受冻小麦尽快恢复生长。

四、高度重视赤霉病防控,切实搞好后期“一喷三防”

小麦穗期是病虫集中为害盛期,若控制不力,将对小麦产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各地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到适时早防早控。

小麦赤霉病防控。去年由于我省部分地区发病略重,病源菌基数相对较多,要高度重视,以预防为主,注意用药时机,防治在关键阶段。赤霉病的发生,在小麦抽穗前后如遇连阴大雾天气,空气湿度和温度适宜时,极易发生。要在小麦抽穗达到70%、小穗护颖未张开前,进行首次喷药预防,也可在小麦扬花期再次进行喷药。可用80%多菌灵超微粉每亩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对水喷雾。也可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亩用100毫升对水喷雾,安全间隔期为21天。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实践证明,在小麦生长后期实施“一喷三防”,是防病、防虫、防干热风,增加粒重、提高单产的关键技术,是小麦后期防灾、减灾、增产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的危害,弥补小麦后期根系吸收作用的不足,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增强叶片功能,延缓衰老,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手段。各地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和干热风的发生特点和趋势, 选择适宜防病、防虫的农药、杀菌剂和叶面肥, 采取科学配方, 进行适时均匀喷雾。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还有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白粉病、锈病等。防治麦蜘蛛,可用1.8%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的成虫发生盛期,亩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对水喷雾,兼治一代棉铃虫;穗蚜可用50%辟蚜雾每亩8~10克喷雾,或10%吡虫啉药剂10~15克喷雾,还可兼治灰飞虱。喷施叶面肥可在小麦灌浆期喷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0.2%的植物细胞膜稳态剂溶液,每亩喷50~60千克。“一喷三防”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11时,下午4时以后喷洒,每亩喷水量不得少于30公斤,要注意喷洒均匀,尤其是要注意喷到下部叶片。小麦扬花期喷药时, 应避开授粉时间, 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在喷施前应留意气象预报,避免在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导致小麦“一喷三防”效果降低。高产麦田要力争喷施2~3遍,间隔时间7~10天。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做好人员防护工作,防止农药中毒,并做好施药器械的清洁工作。

分享
1
上一篇:正确区分黄瓜褐斑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 下一篇:拱棚西瓜授粉时 抓住关键环节早上市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