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政策 >正文

春豌豆高产技术要点

发布时间:2024-11-24 19:33:53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522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一、轮作 豌豆最忌连作,连作时病虫害加剧,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因为豌豆根部可分泌多量有机酸,增加土壤酸度,影响次年豌豆根瘤菌的发育。所以有"豌豆能肥田,只能种一年"的农谚,一般至少应间隔4~5年种植。其中白花豌豆又比紫花豌豆更忌连作,轮作年限还要再长些。豌豆对前作要求是田间洁净无杂草,因此,前茬最好是中耕作物,如谷类作物。

二、整地 豌豆的根比其他食用豆类作物较弱,根群较小。适当深耕细耙,疏松土壤,能使豌豆根系发育,出苗整齐,幼苗健壮,抗逆力增强。华北地区气候寒冷,豌豆多采用春播。前茬作物收获后先灭茬除草,然后进行深翻。第二年春季土壤表层解冻后随即耙耱保墒,播前再浅耕耙耱。

三、播种 豌豆在播种前要精选种子。种子用量少时可用粒选,用量多时可用筛选或盐水选种,注意淘汰虫伤粒和不完整的子粒。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干燥器空气温热处理种子。处理温度为30~35℃。通过温热处理能使种子完成后熟过程,结束休眠期。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播种前晒种2~3天也有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效果。

我省中北部于3月上中旬顶凌播种。豌豆较能耐低温。幼苗对霜冻反应很小,早播能充分利用春季土壤水分,有利于种子出苗。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或穴播。蔓生种、条播的行距30厘米左右,穴播的穴距20~30厘米。每穴播种2~4粒种子。播种量每亩7.5~10公斤,如为条播可是直立品种,播种量可酌量增加。播种深度5厘米左右,干旱时可适当加深,但最大深度不宜超过8厘米。

四、田间管理

1.中耕培土。豌豆在幼苗期容易发生草荒,须中耕除草2~3次。一般在株高5~7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株高10~15厘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结合进行培土。第三次中耕要根据豌豆生长情况,灵活掌握。后期茎叶繁茂,中耕容易损伤植株,在杂草多时须人工拔除。

2.摘心搭架。蔓生豌豆在株高30厘米左右时必须搭架,否则茎蔓偃卧地面,不仅田间管理和采收不便,而且下部茎叶容易腐烂和招致病害。搭架后通风透光好,茎蔓粗壮,基部腐烂现象减少,结荚多,子粒饱满,产量可提高1倍以上。农谚说:"一棵豌豆一根棍,一棵豌豆收十斤。"有的品种在株高30厘米时需要摘心,以促生旁枝,增加开花数与结实率。摘下的嫩尖也可供作蔬菜食用。

3.施肥。豌豆施肥应以基肥为主。除施用堆肥、厩肥外,还要多施磷、钾肥料,如草木灰、骨粉等。播种时如果能用根瘤菌拌种,效果更好。豌豆根瘤菌能固氮,不必多施氮肥;但在幼苗期和在土壤贫瘠而缺乏基肥时,可施用少量速效氮肥,促进多发茎叶。豌豆需要施用较多的磷、钾肥料。磷肥可促进豌豆子粒成熟,还可改善其煮软性。豌豆对不易溶解的磷肥有较高的利用率,施用后有显着的增产效果;也可施用过磷酸钙。豌豆在开花结荚期根外喷施磷肥,特别是喷施硼、锰、钼等微量元素肥料,增产效果十分显着。

4.灌溉。豌豆耐旱性差,在生长期间应注意灌溉,保持土壤湿润。播种后如遇干旱,必须迅速灌水,以利于种子发芽和出苗。在开花结荚期需水较多。

五、防治病虫害

1.豌豆锈病。症状为病株茎叶上有圆形褐色小斑点,后变黑色。

防治方法:去除杂草,拾出毁烧病叶。在发病期用0.5∶1或1∶1的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洒一次,共喷2~3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豌豆褐斑病。症状为在茎叶或豆荚上先产生褐色小斑,周围紫色,后变为茶褐色。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多施钾肥或施用石灰;喷洒波尔多液防治等。

3.豌豆白涩病。病株叶片呈现白色小斑,逐渐扩大遍及整个叶面。

防治方法:及时排水;施用草木灰或石灰;晴天喷洒石灰硫磺合剂防治。

4.豌豆蚜虫。豌豆蚜虫在很多地区为害相当普遍,它吸吮豌豆植株的营养物质,使植株生长不良,特别使荚果受害后发生萎缩现象,产量降低。生产上一般采用烟草石灰水喷洒防治。

5.豌豆象。豌豆象是豌豆最主要的害虫。它的成虫为黑褐色或灰褐色的小甲虫,在豆荚即将成熟时产卵在豆荚上,孵化后蛀入子粒,破坏种子,不能作种,出粉率也大大降低。豌豆象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翌年春天恢复活动,飞入田间继续为害,它在田间零散分布,防治比较困难。但豌豆象有在子粒内潜伏的生活习性,收获后立即处理种子是防治豌豆象最有效的方法。

六、收获

由于豌豆的成熟期很不一致,所以要根据豌豆的不同食用方式,决定收获时间。一般食粒豌豆于开花后15~18天,子粒饱满时开始采收。而产干豌豆70%~80%豆荚枯黄时收获,最好能在早晨露水未干或傍晚进行,以免爆荚落粒。

分享
1
上一篇:农药交叉使用有讲究 下一篇:果树喷洒农药的几个关键时期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