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饲料 >正文

东亚飞蝗的防治

发布时间:2024-11-25 17:48:27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730个字,大约阅读时间2分钟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在我国大致分布在北纬42。以南的冲积平原地带,北起河北,陕西以南,西至四川、甘肃南部以南均有发生为害。
(一)形态特征
雄成虫体长33~48毫米,雌成虫体长39~52毫米,有群居型、散居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体灰黄褐色(群居型)或头、胸、后足带绿色(散居型)。头顶圆。颜面平直,触角丝状,前胸背板中降线发达,沿中线两侧有黑色带纹。前翅淡褐色,有暗色斑点翅长超过后足股节2倍以上(群居型)或不到2倍(散居型)。胸部腹面有长而密的细绒毛,后足股节内侧基半部在上、下降线之间呈黑色。卵囊圆柱形,长53~67毫米,每块有卵40~80余粒,卵粒长筒形,长4.5~6.5毫米,黄色。第五龄蝗蝻体长26~40毫米,触角22~23节,翅节长达第四五腹节,群居型体长红褐色,散居型体色较浅,在绿色植物多的地方为绿色。
(二)发生规律
北京以北一年1代,黄淮海流域一年2代,南部地区3~4代。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黄淮海流域第一代夏蝗5月中下旬孵化。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第二代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成虫。卵多产在草原,河滩及湖河沿岸荒地,1~2龄蝗蝻群集在植株上,2龄以上在光裸地及浅草地群集。密度大时形成群居型飞蝗,群居型喃和成虫有结队迁移或成群迁飞的习性。旱年可造成秋蝗大发生,第二年常形成夏蝗严重为害。1头东亚飞蝗一生可食鲜玉米叶80克,成虫期食量为喃期的3~7倍,喜食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饥饿时也取食大豆等阔叶作物。地形低洼、沿海盐碱荒地、泛区、内涝区都易成为飞蝗的繁殖基地。
(三)防治方法
1、兴修水利,稳定湖河水位,大面积垦荒种植,减少蝗虫发生基地。
2、植树造林,改善蝗区小气候,消灭飞蝗产卵繁殖场所。
3、因地制宜飞蝗不食的作物,如甘薯、马铃薯、麻类等,断绝飞蝗的食物来源。
4、药剂防治要根据发生的面积和密度,做好飞机防治与地面机械防治相结合,全面扫残与重点挑治相结合,夏蝗重治与秋蝗扫残相结合,准确掌握蝗情,歼灭蝗蝻于3龄以前,每公顷用50%***乳油900~1350毫升或40%乐果乳油750~1050毫升,或25%敌马乳油2250~3000毫升,也可每分顷用4%敌马粉剂30千克,喷粉防治。采用微量喷雾防治。
分享
1
上一篇:中药材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 下一篇:甜玉米防止倒伏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