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旱育秧苗期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发布时间:2024-11-25 18:10:45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329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水稻育苗技术近几十年来发展很快,特别是最近几年推广的旱育秧技术,给水稻生产带来新的活力。旱育秧具有省水、省工、易操作、秧苗移栽易早发等许多优点,但生产上部分 地区苗期病害发生严重,出现大面积黄苗死苗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病害主要有:黄(白)化病、立枯病和恶苗病,现将这几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原因和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黄(白)化病

1.发病症状。新叶叶色褪淡变黄,严重的白化,不卷叶,但叶片薄;老叶在发病初期正常,之后也逐渐变黄;根变褐,吸收功能衰退。碱性土壤易发生此种病害,尤其是黄河故道沿线的石灰性沙土地区。另外,施草木灰和大量施用磷肥也会发生这种病害。

2.发病原因。黄(白)化病是由于秧苗生理缺素而造成秧苗叶片叶绿素形成不足所引起的。水稻适应吸收还原态养分,对某些氧化态的养分不易吸收利用,在干旱富氧条件下,土壤中的许多矿物元素被氧化成高价态(如:Fe、Mn等),水稻要吸收这些氧化态的元素,必须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根系分泌的有机酸来络合,提高这些元素的活性后才能吸收利用。苗床培肥不当,秧苗生长条件环境恶劣,根系泌酸和吸收功能减弱,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不足秧苗生长需要时,造成叶片叶绿素形成受阻,即会发生黄(白)化病。

3.防治方法。(1)土壤培肥: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不施草木灰,少施磷肥,在pH值中性或略偏酸性的地区,也可利用稀硫酸进行床土调酸,床土pH值调到4.5—6时有利于减轻此病害的发生。(2)药剂防治:秧苗出现黄(白)化病时,叶喷0.2%FeSO4有一定的效果,以叶喷“旱秧绿1号”效果最佳,喷后24小时就可见黄叶上出现绿色斑点,几天后全叶变绿,根系也同时恢复吸收功能。

二、立枯病

1.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褐根僵苗、黑根黄苗、烂芽针腐和青枯死苗等。在苗床上常能看到明显的发病中心,并且扩展迅速,如不及时防治,短期内会造成成片死苗。

2.发病原因。引发立枯病的病原菌类很多,主要有腐霉菌、立枯丝核菌和镰刀菌。第一,如果苗床土壤不作预处理,这些菌类在土壤中广泛存在,遇到低温后,秧苗生理活性下降,甚至细胞液外渗,病原菌大量快速繁殖,若再遇干热天气,秧苗急剧失水而青枯死苗。第二,引起立枯病的病原菌为好气菌,在水湿条件下受到抑制,而在干旱条件下繁殖较快,侵染秧苗。第三,在干旱条件下,有些好气菌虽未直接侵染秧苗,但它们的代谢产物则对秧苗有毒害作用,例如有些消化细菌所产生的NO2等。第四,干旱条件本身对秧苗来为说也是不利环境,使秧苗抵抗力下降。由于上述几方面因素(无低温)共同作用,引发的立枯病表现为黄枯型,在我省麦茬稻旱育秧苗床上发生较为普遍。

3.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换茬或选用新秧田。(2)药剂防治。目前国内用来防治旱秧立枯病的药剂较多,但效果不尽一致,常用的有:旱秧绿2号、敌克松、立枯净、恶霉灵等,大面积生产应用表明,旱秧绿2号对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而且价格便宜,持效期长。最佳用法是揭膜后喷雾预防,一般用药一次即可确保苗期无病。发生病害时,以在发病初期使用效果最好。注意发病中心重点喷药,病情严重时可增加用量。

三、恶苗病

1.发病症状。苗期以徒长型最为普遍,可比正常苗高出1/3以上。假茎和叶片细长,苗色淡黄。往往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旱育秧比水育秧发病重。在籼改粳、水育秧改旱育秧以后,该病已迅速上升为水稻苗期主要病害之一。

2.发病原因。种子带菌是水稻苗期恶苗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无药剂浸种、高温催芽会增加相互感染机会,谷壳破裂或脱壳成米的种子,尤其易被侵染,秧苗接触带菌稻草,也会被侵染。该病的病原菌属好气菌,旱育条件对该菌繁殖有利,因此旱育秧恶苗病比水育秧重。

3.防治方法。使用药剂浸种。拌种或包衣是预防恶苗病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用901水稻种子消毒剂、施保克、浸种灵等浸种,能有效地预防恶苗病的发生。
分享
1
上一篇:多雨季节葡萄病害的防控 下一篇: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