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百科 >正文

水稻虫害--二化螟

发布时间:2024-11-26 10:45:29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943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二化螟(钻心虫)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分布很广,但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的丘陵山区发生较重。寄主除水稻外,还有玉米、谷子、甘蔗、茭白、芦苇及禾本科杂草。为害水稻,造成枯心、枯鞘、半枯穗、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等症状。

[识别]
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前翅近长方形。雌蛾前翅灰黄至淡褐色,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雄蛾体稍小,翅色较深,翅面有一些褐色不规则斑点,翅外缘也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
卵:扁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褐色,近孵化时为紫黑色。卵块多为长带状,卵粒呈鱼鳞状排列,上盖透明胶质物。
幼虫:一般6龄,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头部及前胸硬皮板黄褐色,胴部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蛹:初为黄褐色,腹部背面有5条棕色纵线,以后蛹变为红褐色,纵线渐消失。
二化螟在我国一年发生1~5代,江苏、安徽等地每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玉米等根茬或茎杆中越冬。春季,老熟幼虫可爬出为害麦类、油菜、蚕豆等茎杆,化蛹羽化时间不一致,常形成多次蛾峰。第一代幼虫在5月下旬至6月份为害早稻和中稻,造成枯鞘、枯心;第二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害中稻、单季晚稻,造成枯鞘、枯心苗,为害迟早稻,造成虫伤株。第三代于9~10月份为害晚稻。成虫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喜在高大、茎粗、叶色浓绿的稻田产卵,在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稻田产卵较多,水稻生长前期,卵多产在叶片正面离叶尖3~7厘米处,圆杆拔节后,卵多产在离水面7~10厘米的叶鞘上。蚁螟先群集在水稻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这是早期为害的重要标志。二龄后,开始分散蛀茎,造成枯心或白穗。老熟后,在稻茎基部或茎与叶鞘之间化蛹。它的蛀茎能力比三化螟强,侵入率和存活率以孕穗期及分蘖期最高,其他生育期也能蛀茎为害。二化螟抗寒力很强,且耐旱、耐淹。灌水时幼虫可逃逸至田埂而不易被淹死。幼虫抗高温能力弱,30℃以上对其发育不利,在35℃以上,卵不能孵化,幼虫多死亡。寄主作物种类多,尤其是茭白较多的地方,有利于其繁殖为害,杂交稻田,其发生量大。天敌对二化螟的自然控制能力较强,已知的寄生蜂有29种,一般的寄生率达40%以上,还有寄生蝇、寄生菌和线虫等,与捕食性天敌,对其共同起抑制作用。

[防治]
(1)农业防治技术 ①处理茭白残株、稻桩,清除田边杂草;②在成虫羽化之前处理完稻草,或于螟蛾羽化始盛期往稻草堆上喷药;③选虫源少的田或旱地作绿肥留种田;④早稻收割后,将稻草及时挑离稻田,曝晒数天,杀死稻草内大部幼虫,同时将稻桩及时翻入泥下,灌满田水,杀死稻桩内螟虫。
(2)化学药剂防治 2~3代区,应采取“狠治1代,挑治2代”的策略。第一代在水稻初见枯鞘时施药防治,或在螟卵孵化高峰后3天施药。防治指标和用药种类可参见“三化螟”。
(3)生物防治技术 同三化螟。

分享
1
上一篇:蔬菜是被"吓"大的 下一篇:水稻虫害--大螟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