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大豆豆杆黑潜蝇防治决策

发布时间:2024-11-26 17:06:12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781个字,大约阅读时间2分钟
别名叫做豆杆蝇,豆杆蛇潜蝇,豆杆钻心虫,钻心虫等,是广泛分在江淮之间大豆产区的一种常发性、多发性害虫。此虫从苗期开始危害,以幼虫在大豆的主茎、侧枝及叶柄处侵入,在主茎内蛀食髓部。受害植株由于土下输导组织被破坏,造成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似缺肥缺水状,后期成熟提前,秕粒增多,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百粒重明显降低,广东夏大豆历年受害株率为70%以上,一般受害减产10%-30%,重者达50%以上。由于这一害虫体形较小,活动隐蔽极易忽视而错过防止。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2毫米,黑色,有蓝绿色光泽。卵椭圆形,乳白色透明。幼虫体长3毫米,圆筒形,尾部较细,乳白色。
二、为害症状
豆秆黑潜蝇以幼虫蛀食豆秆的中、下部,造成植株矮小,分枝及豆荚减少,秕荚、秕粒增多。
三、生活习性发生规律
豆秆黑潜蝇一年发生代数因地理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一年大约发生4代~6代,以蛹和少量幼虫在豆秆中越冬。成虫飞翔力弱,有趋光性,在上午7时~9时活动最盛。产卵在叶背主脉附近组织内,以中上部叶片为多。幼虫孵化后,立即潜入表皮下食害叶肉,并沿叶脉进入叶柄,再进入茎杆,蛀食髓部,在髓部中央蛀成蜿蜒隧道,长17厘米~35厘米,象蛇的行迹,故名豆秆蛇潜蝇。一般一茎内有幼虫2头~5头,多时6头~8头,茎内充满虫粪,被害轻的植株停止生长,重者呈现枯萎。幼虫老熟后即在秆内化蛹,化蛹前蛟一羽化孔。
豆秆黑潜蝇以蛹在寄主的根茬和茎秆中越冬,6月上、中旬羽化。成虫将卵产在上部叶背表皮下。幼虫孵化后,先在叶背面向附近叶脉潜食,经主脉蛀入叶柄,再潜入侧枝或主枝茎髓部,向下蛀害,形成弯曲的隧道。老熟幼虫在茎基离地面2-13厘米的部位化蛹。6-7月份降水较多,有利于豆秆黑潜蝇的发生。华南地区雨水较多,气温较高,在2月至11月期间均有发生。一年发生9-11代。
四、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和受害枯死植株,集中处理,减少虫源。
2、采取深翻、提早播种、轮作换茬等措施。
3、春大豆尽量早播,培育壮苗,可以减轻为害。处理越冬寄主,减少虫源。封冻前处理豆秆和根茎,运出田外烧掉,同时清除豆田附近的野生豆科植物。
4、化学防治:通常在苗期即进行防治,以防治成虫为主,兼治幼虫,于成虫盛发期,用50%辛硫磷乳油,50%杀螟硫磷乳油,50%***乳油,40%乐果乳油1000倍喷雾,喷后6天~7天再喷一次。
分享
1
上一篇:枇杷果实病变 下一篇:大豆叶片养分诊断决策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