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农资 >正文

豆秆黑潜蝇的发生与防治

发布时间:2024-11-26 20:59:12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904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豆秆黑潜蝇是双翅目潜蝇科的害虫,主要为害豆科作物,大连地区20世纪70年代得到有效根治,30年未见发生。种子市场放开后,豆秆黑潜蝇死而复生,有迅速蔓延的势头。2005-2007年,在大连市金州区亮甲店镇、杏树屯镇局部大豆田发生黑潜蝇,使大豆减产30-50%。

1、形态特征。豆秆黑潜蝇体形小、迁飞距离短。成虫为小型蝇,体长2.5毫米,体色黑亮,腹部有蓝色光泽,复眼暗红色,触角3节,第3节钝圆,背中央有长度为触角3倍的角芒1根,具有毳毛,前翅质透明,呈淡紫色。

2、生活习性。该虫在辽北地区1年发生2-3代,在大连地区1年发生3-5代。以蛹在寄主根茎和秸秆上越冬,翌年6月中旬羽化产卵,孵化幼虫。成虫趋光性较弱,在25-30℃适温下多集中在豆株上部叶面活动,常以腹末端刺破豆叶表皮,吸食汁液,致使叶面呈斑点状小伤孔。幼虫孵化后即在叶片内蛀食,形成一条小而弯曲稍透明的隧道,沿主脉再经小叶柄直达主茎内,蛀食髓部和木质部。幼虫老熟后,在茎壁上咬1羽化孔,在孔口附近化蛹。

3、为害特点。豆秆黑潜蝇主要为害四季豆、豇豆、大豆、赤豆、绿豆、毛豆(青大豆)及豆科蔬菜等作物,生产上以大豆发生面积最大,损失率较高,轻者减产30%,重者减产50%。幼虫钻蛀为害植株,造成茎秆中空,植株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而逐渐枯死。苗期受害,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有机养料累积,刺激细胞增生,形成根茎部肿大使植株呈铁锈色,比健壮株显著矮化,重者茎中空,叶片脱落以致死亡。后期受害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千粒重降低而减产。

4、发生原因。⑴种子未经过检疫,异地繁种、调种时一些私营种子公司和种田大户未经检疫贩运种子,将豆秆黑潜蝇的虫卵带进本地,使之再次发生。⑵适销对路的大豆种子缺货时,一些种子经销商把食用大豆收购当作种子,质量差,带虫卵多,造成虫害快速蔓延。⑶连续多年暖冬,2000-2007年,大连地区连续出现暖冬,冬季温度高,黑潜蝇虫卵冻死少,越冬基数大。⑷倒不开茬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土地分散经营面积小,重茬、迎茬大豆较多,即使倒开茬的地块,离相近重茬大豆地也较近,越冬虫卵孵化后马上飞到附近大豆地为害。

5、防治措施。⑴在大豆种子调运过程中要严格进行种子检疫,防止豆秆黑潜蝇虫卵带出疫区。⑵在大豆繁种过程中建立种子田,搞好除杂除劣和病虫害防治,提高种子质量,减少种子带虫卵数量。⑶合理进行轮作倒茬,不给害虫留生存之地;秋收后清扫处理大豆秸秆和根茬,减少越冬虫卵。⑷化学药剂防治,大豆苗期防治为重点,做到早防早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植株,防效在90%以上;或用20%菊马乳油3000倍液及20%增效马氰(天杀毙)乳油等喷洒植株,均有很好防治效果。

分享
1
上一篇: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技术 下一篇: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