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2024年全国小麦春季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发布时间:2024-11-27 16:33:21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2447个字,大约阅读时间7分钟

2022年全国小麦生长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预计总体偏重发生,其中: 小麦条锈病 主要在湖北、河南、甘肃、陕西、新疆、安徽、山东、四川、宁夏、青海等地偏重或中等流行; 小麦赤霉病 在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偏重至大流行,华北、西南和西北麦区有中等流行风险; 小麦纹枯病 在江苏、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偏重发生,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蚜虫 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黄淮海麦区偏重至大发生,其他麦区中等发生。为有效控制小麦重大病虫危害,确保小麦稳产增收,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兼顾纹枯病、白粉病、吸浆虫等常发病虫和茎基腐病等新上升病虫。防治处置率9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各类高产创建示范片、绿色防控示范区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

二、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适时组织应急防治,抓住重点地区、重大病虫、关键时期,指导开展综合防治,强化科学用药、减量用药,提高防控效果,实现小麦病虫防治“两增两减”,保障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

三、防控区域及防控对象

(一)华北麦区。 包括河北长城以南,山西中部和东南部,北京、天津两市。以麦蚜、纹枯病、白粉病和茎基腐病为主,兼顾锈病、赤霉病和麦蜘蛛等。

(二)黄淮麦区。 包括山东全部,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关中、山西西南部等。以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茎基腐病、麦穗蚜等病虫为主,兼顾根腐病、白粉病、麦蜘蛛;黄淮南部加强赤霉病预防。

(三)长江中下游麦区。 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各省大部,上海、浙江全部以及河南信阳地区。以赤霉病、纹枯病、麦蚜为主,兼顾白粉病、锈病等病虫,关注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湖北及河南信阳地区加强条锈病防治。

(四)西北麦区。 包括甘肃、宁夏、新疆和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部分地区。以条锈病、麦蚜为主,兼顾白粉病、茎基腐病、红蜘蛛、吸浆虫等病虫,新疆麦区需关注雪霉叶枯病。

(五)西南麦区。 包括贵州、四川、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以条锈病为主,兼顾白粉病、赤霉病、麦蚜、红蜘蛛等病虫,关注草地贪夜蛾潜在风险。

四、防控措施

在准确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主攻对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兼顾,综合防治。

(一)返青拔节期: 以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为重点,挑治蚜虫和麦蜘蛛。

对条锈病,要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控。西南、汉水流域和河南南部、甘肃陇南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治策略,减少菌源外传,延缓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在越夏区,在加强麦田条锈病防控的同时,春季要加强转主寄主小檗四周麦秸堆的遮盖,控制条锈菌有性生殖,降低病菌毒性变异速率。黄淮春季流行区,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烯肟·戊唑醇等。

该期也是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挑治麦蚜、麦蜘蛛的关键时期。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井冈·蜡芽菌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进行防治。对小麦茎基腐病,参照防治镰刀菌用药,在经试验有效的基础上,结合小麦其他病害的防治,示范应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氰烯·戊唑醇、嘧菌酯·丙环唑等药剂防治;要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对麦蜘蛛,当平均33cm行长螨量达200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农业措施,降低田间虫量。对蚜虫,当蚜量达到百株500头时,应进行重点挑治。

受去年秋季晚播影响,多数地方弱苗比例较高。因此,在病虫防控的同时,可结合当地苗情,适当添加生长调节或免疫诱抗剂如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氨基寡糖素、二氢卟吩铁、噻苯隆等,促进弱苗转壮,提高抗病虫和抵御倒春寒等能力。

(二)抽穗扬花期: 以预防赤霉病、控制吸浆虫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

对赤霉病,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常年病害流行区,应在加强小麦生长中后期栽培管理基础上,抓住小麦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主动预防,见花打药,遏制病害流行;对高感品种,如天气预报扬花期有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咪鲜胺、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抽穗扬花期遇到适合病害流行的连续阴雨天气,需隔5—7天再用药防治1—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多菌灵抗性水平高的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苯丙咪唑类药剂,提倡轮换用药和组合用药。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进行兼治。

对小麦吸浆虫,应重点做好抽穗期的成虫防治;在孕穗初期当早上或傍晚手扒麦垄看到1—2头成虫在飞时,应及时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再用药1次,以确保效果。

对小麦白粉病,可以结合防治条锈病、赤霉病进行兼治;当田间病叶率达10%时,选用环丙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三唑酮、烯唑醇等进行防治,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

(三)灌浆期。 重点防控麦穗蚜,兼顾白粉病和叶锈病,提倡综合用药,达到一喷多效。

对麦穗蚜,当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对白粉病和叶锈病等可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实施杀虫剂、杀菌剂科学混用,综合控制。

五、绿色防控与科学用药技术

(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采取“绿色防控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策略,重点推广抗病品种和适期晚播、深翻、生态调控、保护及利用天敌等技术,提高药剂拌种或者种子包衣比例。对于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早发现、及时处置;对重点区域,应组织开展专业化应急防控,防止病虫大面积暴发危害。

(二)穗期“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高效对路的杀菌剂、杀虫剂、微肥科学混用,综合施药,防病虫防早衰,达到一喷多效。

(三)科学用药技术。 选用三证齐全、质量合格的对路药剂,做到打准时期、用足药量、科学混配、交替用药,并注意保护蜜蜂等非靶标生物;推广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电动喷雾器、无人机等先进施药机械喷雾防治,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确保防治效果;植保无人机施药,每亩用水量不低于1.5升,并添加沉降剂。


分享
1
上一篇:夏花生栽培技术 下一篇:2024年华南地区春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