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长江中下游麦区

发布时间:2024-11-27 16:36:32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480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1.科学品种布局,发展优质小麦

按照市场化导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粮食周年高产高效的要求,合理规划品种布局,重点推广抗湿、抗倒、抗病(主要是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性强、黑胚率低、抗穗发芽、商品性好的优质高产中筋、弱筋品种,部分地区可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在有条件和基础的地区,适度发展糯小麦等特色小麦,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2.做好秸秆还田,提高整地质量

近年来,秸秆全量还田与小麦播种质量和培育壮苗矛盾比较突出。根据墒情和茬口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提高播种质量。特别注意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水稻收获机械要配套切碎、匀铺装置,碎草长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稻草匀铺不到位须人工辅助撒匀;如果稻草切碎长度过长或留茬高度过高,收获后应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确保留茬及秸秆粉碎彻底,分布均匀。

因地制宜采取耕翻或旋耕等方式进行埋草灭茬整地,耕翻深度应达20~25厘米,旋耕深度应达12~15厘米。尽量采用机械播种如条播机、带状条播机等,提高播种的均匀度、控制好播种深度。

3.因地制宜施策,提高播种质量

根据播期、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和品种特性,提高播种质量。长江中游的北部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至30日,南部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长江下游地区宜集中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

(1)适墒播种

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土壤“抓土成团、轻丢即散”是小麦播种的最佳墒情。稻茬麦地区要做好秋播期间遭遇连阴雨的应对预案,立足于抗灾播种。旱茬地区小麦播种前墒情不足时提前浇水造墒,播后墒情不足时及时补墒。

(2)适量播种

适期播种采用半精量播种,亩基本苗控制在12万~18万;迟于播种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同时,要根据播种期温度、墒情、秸秆还田整地质量等影响因素适当调节播种量。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和整地质量好、墒情足、播种期早的地块适当降低播量,反之适当增加播量。

(3)适法播种

对腾茬及时、墒情适宜(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80%以下)、土壤适耕状态好的麦田,可选用小麦精播机、复式作业机或宽幅条播机;当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80%以上时,应采用新改进的带状条播机播种,防止排种口堵塞、缺苗断垄。播种时随种随压,未带镇压装置或镇压不实的田块要在小麦播种后及时镇压。

(4)沟系配套

稻茬小麦要强化沟系配套,播后适时机械开沟,每2.5~3米开挖一条竖沟,沟宽20厘米,沟深25~30厘米;距田两端横埂2~3米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20厘米,沟深35~40厘米;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深40~50厘米。要确保内外三沟相通,均匀抛撒沟泥,覆盖麦垄,减少露籽,防冻保苗。

4.强化种子处理,加强病虫防控

小麦种子包衣或者药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多种苗期病虫害。要针对小麦纹枯病、散黑穗病、茎基腐病等系统侵染病害与土传病害发生情况,选用相应药剂拌种处理;适期早播小麦也可适用化控制剂拌种,促进生根、发蘖、壮苗。严格控制拌种用药量,现拌现用,当日播完。

要进一步优化农药施用种类、施用方式和时期,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封杀化除;越冬前对播种时未封闭化除或化除效果不理想、杂草达标田块,及时根据草相进行喷药化除,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防止药冻害的发生。推介机械喷药机具与配套技术,降低农药使用成本,提升农药使用效率。

5.肥料配合施用,促进减肥增效

在增施有机肥基础上,进一步推广配方施肥、高效施肥、精准施肥、机械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亩产400千克左右的弱筋小麦田块,亩施纯氮12~14千克,其中70%做基肥,30%做拔节肥。亩产500千克左右的中筋和强筋小麦田块,亩施纯氮14~16千克,其中60%做基肥,40%做拔节孕穗肥。根据土壤基础地力水平,氮磷钾配比1∶(0.4~0.6)∶(0.4~0.6)为宜,磷钾以基肥比拔节肥为5∶5较适宜。一般基肥可用尿素(含纯氮46%)5~10千克、45%复合肥(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含量均为15%)15~25千克。秸秆还田量大的田块尤其要注意施足基肥,基肥不足的要早施苗肥,基苗肥应达到总施氮量的60%。

可有序推介缓控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的配合施用。加大施肥机械的应用面积与使用效率,改表施、撒施传统施肥方式为种肥同播、机械深施、水肥耦合、叶面喷施等施肥方式,减少人工成本,提高肥效。 (本报综合整理)

分享
1
上一篇:食用菌追肥的配制 下一篇:蚕豆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