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棒孢叶斑病的识别与防控

发布时间:2024-11-27 16:39:12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090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俗称“小黄点”,多在黄瓜生长中、后期发生。该病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许多相似之处,给准确识别和防控带来了困难。

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由中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幼叶发生轻,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和果实,可造成果实流胶。叶片症状多样,田间可分为小型斑、大型斑、角状斑3种类型。

1.小型斑:易在低温低湿时出现。病斑直径0.1~0.5厘米,呈黄褐色小点。病斑扩展后,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圆形或稍不规则,病健交界处明显,黄褐色,外围颜色稍深、中部稍浅,淡黄色,叶片背面病部稍隆起,黄白色。

2.大型斑:易在高温高湿时产生。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厘米,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叶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隐约有轮纹,湿度大时,叶片正、背面均可产生大量灰黑色毛絮状物。

3.角状斑:多与小型斑、大型斑及霜霉病混合发生。病斑黄白色,多角形,病健交界处明显,直径0.5~1.0厘米。

以上3种症状均可不断蔓延发展,后期病斑在叶面大量散生或连成片,造成叶片穿孔、枯死、脱落。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可侵染黄瓜果实,造成果实开裂,流胶,黏状物黄色。

黄瓜棒孢叶斑病与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的区别

1.黄瓜棒孢叶斑病角状斑症状易与霜霉病混淆,被菜农称为“假霜霉”“小霜霉”,区别是该症状叶片正、背两面病斑大小相同,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健交界处明显,且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处不清晰,病斑多交集成片,病斑很平,受叶脉限制为多角形,湿度大时叶片背面有灰色霉层。

2.黄瓜棒孢叶斑病角状斑症状易与细菌性角斑病混淆,该病斑叶片两面色泽相近,湿度大时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叶片两面均无霉层,湿度大时叶片背面产生白色菌脓,干后形成白痕。

3.黄瓜棒孢叶斑病大型斑症状易与炭疽病混淆,区别为炭疽病病斑上会产生粉红色粘稠物。

发生规律

黄瓜棒孢叶斑病是一种气传病害,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丛随病残体、杂草在土壤中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病菌可通过种子表皮或种皮内潜伏休眠菌丝进行传播。该病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葫芦科、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作物。

病菌靠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5~7天。病菌在10℃~35℃下均能生长,以30℃左右最适,田间发病后,在适宜条件下,病部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和农事操作传播。发病适温在20℃~30℃,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大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另外,过量施用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或多年连作,均有利于发病。

防控措施

1.减少初侵染源:选择抗病品种,或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用新土育苗,合理密植与浇水,采用膜下滴灌、加强通风、做好调温控湿;平衡施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及时清除病残体。

3.适时开展药剂防控:发病初期,可选用药剂喷雾防控,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叶片正、背面都要喷彻底,注意交替用药。

黄瓜棒孢叶斑病

分享
1
上一篇:甜菜夜蛾的防治 下一篇:要想梨子甜,养根抓在前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