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黑龙江: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发布时间:2024-11-27 16:43:23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074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据全省各地植保(测报)站监测调查结果,结合虫源基数、栽培、气象等条件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省玉米螟总体为偏重发生,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发生区,大部分一代发生区幼虫防治适期在7月中旬,二代发生区防治二代幼虫适期在8月下旬。

一、预报依据

1、虫源基数下降较大,冬后存活率稍高。去年秋季扒秆调查,玉米螟百秆活虫量全省加权平均为74.7头,分别较常年和去年下降37.9%、24.8%。各地虫源基数差异较大,其中百秆活虫超过100头的县份10个,较上年减少6个;百秆活虫40头以下的县份34个,较上年增加5个。较高县份为双城、肇源、梅里斯区、宾县、肇东、讷河等,百秆虫口密度分别为256、207、180、124.6、116.2、113.9头,较上年平均下降27.2%。玉米螟冬后醒蛰期存活率调查,全省平均为87.3%,分别高于去年与常年0.5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2、二代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偏早、蛾量较低,一代区化蛹羽化进度偏晚、死亡率偏低。二代区:受5月下旬高温天气影响,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早于去年5天左右;诱蛾量较去年大幅度下降80%以上。双城黑光灯诱测高峰日为6月10日,诱蛾97头,性诱测高峰期为6月6-11日,平均单台日诱捕量为3头;肇州黑光灯诱测高峰日为6月12日,诱蛾26头,性诱测高峰期为6月5-11日,平均单台日诱捕量为9头。一代区:化蛹羽化进度晚于常年5-7天,截至6月28日幼虫化蛹羽化进度调查,尚志越冬幼虫化蛹率、羽化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8.2%、2.9%、11.8%,穆棱分别为46.5%、16.9%、12.7%,庆安分别为34.3%、11.4%、28.6%,北安分别为15.6%、3.1%、50%。各地化蛹羽化期间死亡率全省平均为20.8%,高于去年0.5个百分点,低于常年5个百分点。

3、寄主条件与气象条件对玉米螟发生无不利影响。目前我省玉米生育进度拖后5天左右,与玉米螟发育进度基本吻合;另据气象预报,未来两周气温正常偏高,降雨偏多,对玉米螟发生为害无不利影响。

综合分析,虽然今年玉米螟虫源基数大幅度下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仍有近半数县份百秆活虫数量超过40头的防治指标。预计全省玉米螟发生程度将轻于上年和常年,但总体仍将达到偏重发生,重点发生区域为中西部的二代和不完全二代发生区。为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玉米螟的防控,继续做好田间调查监测,及时发布预报信息,加强科学防控指导,对预计发生程度超过防治指标的地块,适时采取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玉米螟为害。

二、防治建议

1、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在玉米螟成虫羽化初期,在村屯周边或农田周边,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诱杀成虫。

2、释放赤眼蜂灭卵。每亩放蜂总量为15000头,分三次放蜂,每次5000头,设两个放蜂点。扒秆调查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放蜂日,间隔5天后第二次放蜂,间隔10天后第三次放蜂。

3、田间喷雾防治幼虫。在大喇叭口期,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或飞机航化作业喷洒生物药剂苏云金杆菌(Bt)防治幼虫;对于三代黏虫发生风险较大的地区,可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兼防三代黏虫幼虫。

为保证防控效果,上述防控技术可同时采用。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和赤眼蜂灭卵应大面积连片统防。对于玉米螟发生重,或鲜食玉米、制种田等要求防控效果高的玉米田,除在心叶末期喷洒一次药剂防治幼虫外,可在雌穗期再施药1~2次。

2019年玉米螟发生趋势图

分享
1
上一篇:菠菜叶斑病的防治 下一篇:黑龙江发布灾后农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