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2024年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发布时间:2024-11-28 12:07:56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2877个字,大约阅读时间8分钟
编者按

1月初,全国农技中心发布2018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预测信息,预计2018年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9.0亿亩次。其中,病害4.8亿亩次、虫害4.2亿亩次。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发病程度重,麦蚜在华北大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大发生,白粉病和纹枯病在高产麦区发生普遍。

根据这些预测,本报整理了相关病虫害区域发生情况具体预测,以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案,供种植者参考。

发生趋势

1.小麦主要病害

赤霉病偏重流行风险高,发生面积1亿亩。其中,安徽和江苏沿淮及其以南、湖北江汉平原等麦区大流行风险高,长江中下游其他麦区和黄淮南部麦区有偏重流行的风险,黄淮北部、华北南部、西南和西北部分麦区有中等流行可能。

条锈病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000万亩。其中,湖北、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及关中西部、甘肃南部及陇中山区晚熟麦区、四川沿江河流域、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偏重发生,黄淮、西南、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华北大部偏轻发生。

纹枯病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3亿亩。其中,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江苏的淮北和江淮,以及河南、山东西南部麦区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白粉病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9000万亩。其中,江苏的淮北和江淮、甘肃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中南部高产灌区等麦区偏重发生,黄淮、华北、西南、西北其他麦区中等发生。

叶锈病在全国大部分麦区普遍发生,全蚀病、茎基腐病、根腐病、叶枯病、病毒病、黑穗病、胞囊线虫病、雪腐雪霉病等病害在部分麦区会造成一定为害。

2.小麦主要虫害

蚜虫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3亿亩。其中,山东、河北大发生,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西南麦区的四川和西北的宁夏偏重发生,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的其他大部麦区中等发生。

麦蜘蛛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9000万亩。其中,河南西部等地偏重发生,黄淮、西北大部麦区中等发生,华北、江淮、西南大部麦区偏轻发生。

吸浆虫总体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500万亩。其中,河北石家庄、山东德州和滨州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田块,河北中南部中等发生,西北、华北和黄淮其他大部麦区偏轻发生。

主要病虫害防治

1.小麦病害

(1)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在推广种植耐病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后期小麦群体数量,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二是主动用药预防。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常年病害流行麦区,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见花打药;对高感品种,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烯肟·多菌灵、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丙咪唑类药剂,以保证防治效果;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防治1~2次,确保控制流行危害。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实行兼治。

(2)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要实施分区防治。西南、汉水流域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减少菌源外传。西南、西北菌源区常年早发、重发田要前移防治关口,重点区域还要对田边小檗等寄主进行防治,阻止菌源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黄淮春季流行区,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

(3)小麦纹枯病:

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A(选用高含量制剂)、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4)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在春季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一般喷药1~2次。

2.小麦虫害

(1)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10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有条件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进行生物防治;华北麦区等蚜虫迁入区在3月中下旬,田间放置黄色诱虫板诱杀迁入的有翅蚜,降低虫口基数,减轻穗期为害。

(2)麦蜘蛛:

麦蜘蛛西南麦区在苗期和早春拔节期,其他麦区在返青拔节期,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措施进行防治。

(3)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在返青至抽穗前期防治,可选用杀虫剂毒死蜱;穗期防治可选用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在小麦抽穗至开花前,每亩用80%敌敌畏150毫升,兑水4公斤稀释,喷洒在25公斤麦糠上拌匀,隔行每亩撒一堆,此法残效期长,防治效果好。或用2.5%***3000倍;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

其它病虫害防治

(1)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防治时,除做好轮作倒茬外,还可选择2.5%硅噻菌胺种衣剂或10%苯醚甲环唑种衣剂、2%戊唑醇湿拌种剂等进行拌种,对小麦全蚀病及其他根腐都有抑制作用,效果明显。小麦感染全蚀病后,叶面喷洒800倍50%多菌灵水溶液或1000倍80%甲基硫菌灵水溶液、4000倍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水溶液等进行防治。

(2)小麦黄矮病:

小麦黄矮病主要通过蚜虫取食进行持久性传毒。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可减轻发病。化学防治可选用70%吡虫啉拌种剂拌种,控制蚜虫发生。未拌种麦田秋苗期有蚜株率20%时,可选择吡虫啉、抗蚜威等兑水进行叶面喷雾,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3)小麦叶枯病:

小麦叶枯病防治时,选用无病种子,适期适量播种;施足底肥,氮磷钾配合使用,以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禁忌大水漫灌。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是防治叶枯病的关键时期。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3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毫升兑水50公斤均匀喷施;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视病情防治1~2次。

(4)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可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种,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小麦与豆科、马铃薯、油菜等轮作方式进行换茬,适时早播,浅播,土壤过湿的要散墒后播种,土壤过干则应采取镇压保墒等措施可减轻受害。药剂防治可用种子重量0.2%~0.3%的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拌种。成株发病初期喷洒药剂防治,方法同叶枯病。

(5)防治黏虫:

黏虫俗称剃枝虫、行军虫、五色虫。发生严重时将小麦吃成光秆,穗期可咬断穗子或咬食小枝梗,引起大量落粒。首次防治可选用***、***;第二次防治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除虫脲。百株幼虫10头或每平方米5头时需防治,选用90%晶体***1000~1500倍液或50%***乳油1000~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2000~3000倍液、25%灭幼脲500~600倍液均匀喷雾。在三龄前选用25%灭幼脲悬浮液500~6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2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6)地下害虫:小麦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小麦出苗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片调查,当死苗率达到3%时,立即施药防治。

1.撒毒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兑细土30~40公斤,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有效地防治蛴螬和金针虫。

2.浇药水。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兑水750公斤,顺垄浇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

3.土蝗和蟋蟀可用90%晶体***50克,拌炒香的麦麸5公斤,加适量水拌匀,配成毒饵,每亩撒施4~5公斤诱杀。



分享
1
上一篇:银柳的繁殖及管理 下一篇:全国冬麦区除草化学防控方案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