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

发布时间:2024-11-28 22:45:02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392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目前,小麦已进入拔节期,是籽粒形成和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抓好中后期管理,对增粒、增重夺取小麦丰收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保持全年粮食稳定增产、再夺丰收的重大举措。

科学运筹肥水

一是拔节期肥水齐攻,固蘖攻粒促均衡。小麦拔节期群体茎蘖数达到高峰,有效分蘖可成穗、无效分蘖将死亡,生长发育转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是提高分蘖成穗率、减少小花退化、争取粒数的重要时期,要根据苗情、墒情浇水施肥。对前期未施肥的一类苗,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对前期施肥较少的三类苗,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7公斤。二是抽穗扬花期补肥补水,保花增粒扩库容。抽穗扬花期是小麦第二个吸肥高峰期,是需肥临界期,也是巩固穗数、增加粒数的关键时期,要努力确保扬花期肥水供应,以满足小麦肥水需求,争取足够粒数,扩大库容量。对于生长脱肥发黄的麦田,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此期浇水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严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

预防晚霜冻害

小麦拔节后,就完全丧失了抵御0℃以下低温的能力,一旦遭遇“倒春寒”,幼穗极易受冻,造成穗不能抽出或白穗,产量将受损失。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在寒潮到来之前浇水防冻。要加强受冻小麦肥水管理,拔节期受冻的麦田要促进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孕穗期受冻的麦田要适当浇水,保证籽粒灌浆,提高粒重。

加强病虫害防治

小麦生育中后期,病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虫害主要有吸浆虫、蚜虫、麦蜘蛛等。一是病害防治。条锈病一定要及时控制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防治指标为病叶率0.5%,叶锈病、白粉病防治指标分别为病叶率10%、5%。可选用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赤霉病以预防为主,在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喷雾,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二是虫害防治。小麦吸浆虫:蛹期(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每“小方”有虫蛹2头,或成虫期(小麦抽穗扬花期)10网复次捕获成虫10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需要防治。蛹期每亩可用3%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颗粒剂3公斤,掺细土25公斤均匀撒于地表,撒后及时浇水。成虫期可选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杀虫剂喷雾防治,也可用敌敌畏拌适量麦糠、麦麸或细土在傍晚撒于田间,熏蒸防治。重发生区要连续用药2~3次,间隔3天,消灭成虫在产卵之前。麦田蚜虫:穗蚜百株达500头,益害比1∶120以下,近日又无大风雨时,及时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喷雾防治,也可用植物源农药苦参碱、烟碱、楝素等。麦蜘蛛:当平均33厘米行长麦长腿蜘蛛达到100头或麦圆蜘蛛达到200头时,选用阿维菌素、哒螨酮、甲维盐等喷雾防治。同时可采取灌水时振动麦株的方法杀死害螨;对麦叶蜂、棉铃虫等害虫发生较重的田块,可选用氯氟氰菊酯、甲维盐、毒死蜱等喷雾防治。

搞好“一喷三防”

在小麦中后期,通过同时喷施叶面肥、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但可起到防虫、防病的作用,同时可弥补根系吸收不足,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养分,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的危害,增强叶片功能,延缓衰老,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提高小麦产量。可在挑旗孕穗期至灌浆初期喷1%~3%的尿素溶液加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加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追肥最好在晴天下午4点以后进行,间隔7~10天再喷一次。喷后24小时内如遇到降雨应补喷一次。

预防干热风

预防干热风,应尽量采用早熟品种,遇到于热风时要很快浇水,喷洒草木灰水,比例是0.5公斤草木灰,对水2.5公斤,每亩喷20~25公斤。也可喷洒石油助长剂:助长剂1两,兑水50公斤,喷洒后能提高叶片含水量,增强保水能力,加强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能防御干热风。

适时收获

小麦蜡熟末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千粒重最高。蜡熟末期的长相为全田植株变黄,除植株上两节尚呈黄绿色外,叶片、节间、麦穗全部转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内部呈蜡质状,能被指甲切断。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防止遇雨潮湿霉烂。

(贾友江)

分享
1
上一篇:因抗药性,这些农药已失效了,怎么办? 下一篇:找准原因防紫茄子变白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