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收入暂时下滑换得产业长远健康

发布时间:2024-11-28 23:45:25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067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本报记者胡元珏

玉米临储政策取消,玉米价格下降。尽管农户可以获得一定的补贴,但收益下降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种植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以收入暂时下降换得产业长远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机制,值得。

“以前都是国家收购,农民只管种玉米,不用操心市场销路、产品品质等问题,难免形成一定的懒惰思想。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次表示,要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取消临储政策,但不少农户没有‘缓过神来’。”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街道裕田村党支部书记李培忠朴实地说。

李培忠坦言:“农民的意识比较固执,让他们转变思想需要一个过程。从长远看,让市场‘显灵’是正确的,但国家也应注意,种植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比如,玉米改种水稻,农民要购买新的农机具,原来的设备怎么处理?适度调减玉米面积、价补分离等政策没有错,但这些政策最先影响到的就是农民的利益。考虑到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建议国家在出台政策时应给予一定的缓冲期,避免收益大起大落。”

“我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人对补贴抱有非常高,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就是按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供给结构。“政府只能提供宏观指导,具体落实需要微观主体———农民根据市场价格做决策。这就要求市场价格能准确反映供求关系,这也是要对粮棉等主要农产品进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的关键原因。衡量改革是否成功,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柯炳生解释说。

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玉米价格下降、农民收入暂时减少等市场阵痛,他建议:中国农民数量庞大而且平均经营规模又很小,短期内这种情况很难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经营组织体系的作用尤为重要。构建合作社、股份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也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需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尤其是种植结构调整,才能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由于结构和价格因素,国内玉米供大于求。一方面要让市场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成立一个大的行业协会,把涉农企业和农民组织起来,既要维护好农户的利益,又适度休耕;既恢复地力,又缓解卖粮难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彭于发这样说。

“农民收入既要算短期账,也要算长远账。供给紧缺时,价格高,农民种粮收入就多;供给过剩时,价格下跌,农民种粮收入就少一些,这是正常的市场规律。供给大量过剩,价格还不下降,市场机制就无法正常运行,产业发展就难以为继。”全国政协委员陈锡文在农业界联组讨论时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就是要解决市场和收入不可持续的问题。不早改、不主动改,等到市场崩盘,农民收入必将受到更大的冲击,损失更难以弥补。以农民种粮收入暂时的下降,换得产业长远健康发展和有利于农民增收的长期机制,这是值得的!”

分享
1
上一篇:石榴虫害防治 下一篇:寿光春菜价格“降声一片”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