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农机化发展进入机遇期

发布时间:2024-11-29 00:16:43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507个字,大约阅读时间4分钟

□李伟国

机械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的种植意愿,影响先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影响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化使用。“十三五”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我们总的方向就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现代人对生活的新期待。

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 “十二五”期间,中国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据统计,2016年,中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 4亿千瓦,全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特别是在玉米收获、水稻种植等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农机工业总产值超过了4200亿元,跃居农机制造第一大国。

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中国农机化装备、技术、人才、政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环节低水平、粗放式发展特征仍然明显。

一是关键农业机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中国虽已成为第一大农机制造国,但大而不强。主要表现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粮食作物机械过剩,养殖业等方面的机械产品不足;耕作类机械产品多,收获类机械不足;适合平原的机械产品特别多,适合丘陵山区的机械产品严重不足;很多高端农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据了解,美国有7000多种农机,几乎覆盖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而中国只有3500多种,多数产品仍是“便宜、能用、易坏”,高性能的水田插秧机、大型采棉机、精准作业机具等高端产品基本被外资品牌占领。

二是全程机械化的集成配套技术体系有效供给不足。推进农业机械化,涉及机械研发制造、土地环境、品种选育、栽培(养殖)方式,加工方式和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等多个方面,需要进行技术体系的集成。中国农业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隔离的,如南方一些省份,农业主管部门推广抛秧技术,农机主管部门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没有形成合力。同时,适于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培育和种植制度的标准化尚未得到重视,品种上过于追求高产,作物成熟度不一致、栽培方式不统一等。中国农机化技术的储备和研发还不够,单项农机化技术比较多,集成配套和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刚起步。此外,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化公共服务和农机人才培养体系等也都尚未形成,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着眼精准农机供给及服务 着眼短板环节,加大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步伐,有效提高中高端全产业链装备,培养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人才,精准提供农机供给以及社会服务、公共服务,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质量。“十三五”期间,农机化工作重点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优质农机产品供给能力。前年,国家发布《中国制造2025》;去年,农业部与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下一步,将重点抓好政策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搭建协助创新的平台,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研发能力和科研水平。农机补贴政策要做适当调整,特别是在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切实推动企业产品创新。

二是在加强农机农技融合、完善农机化技术体系。着重加强农机部门与管理、科研和推广机构的相互协作和联合攻关,努力培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实现农机作业、栽培模式相互适应,促进关键生产环节精细化管理。

三是要在加强部门间统筹合作、改善农机化发展的外部条件。特别是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土地整治和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机化发展创造更好的作业条件。同时,改进农产品加工工艺,完善农产品收获标准,特别是实现棉花和甘蔗机械化收获。

四是在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农机化服务。农机化示范服务进一步探索组织规模、经销方式、服务方式、装备利用率和效益机制,进一步完善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土地流转等服务模式。探索适合中国的农机化服务模式。农机化公共服务还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包括作业补贴、技术推广、维修服务、安全生产等政策。

未来几年,我们将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切实推动农机化全程、全面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农机在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推动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

分享
1
上一篇:春季麦田管理技术问答 下一篇:科技型产品推广所向披靡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