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东北种粮:能不亏钱就不错

发布时间:2024-11-29 01:27:37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3780个字,大约阅读时间10分钟

□本报记者熊鹤雯胡晓珊实习记者姜颖越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国内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国储库存量连年提升,政策性的面积调减及临储收购政策取消等,农业供给侧改革开始。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临储收购改革的大方向,贴近市场、价补分离等手段使得种粮农民失去了国家扶持的“保护伞”。2015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意见》《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玉米调减面积超过3000万亩。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可持续发展潜力大。但东北地区受制于气候条件,无霜期较短,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而南方能种两到三季。2016年东北失去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庇护,大量原本流入临储库存的玉米流向全国市场。国家粮食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玉米4082万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收购512万吨、935万吨、932万吨、1702万吨。全国市场几乎为东北玉米占领。

随着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下降,与进口玉米到港价逐渐趋同,玉米进口量同比减少。据海关总署统计,2016年1~11月累计进口玉米303万吨,同比减少34.2%。

玉米价格下降,给农民增收带来了较大压力。据黑龙江省粮食局信息,2016年黑龙江玉米每公斤降低约0.6元,农民收益大幅降低。从不同地方的反馈来看,除了水稻、小麦等政府稳定托市的品种外,很多农作物都遇到“种什么赔什么”的难题。农产品已进入“总量过剩、局部失衡”的时代,供给侧改革,是痛定思痛的结果。对于种植大户来说,转型没有谱———自己不掌握种植管理技术,还担心产品没有市场。现在的难题是,地还租不租?玉米种不种?怎么种?

东北产区玉米价格是2016年跌幅最大的地区。取消玉米临储收购,虽然对结构调整、去库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当前东北玉米产区的反馈来看,粮价下行,肥价上涨,种植大户的日子不太好过。近期记者对种植大户的采访发映出,东北玉米种植技术成熟,转型不易;很多地方受限于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宜种植的作物不多。有专家表示,粮食政策的不连贯性变化,损失农户来承担,不但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土地流转进程遇阻。

玉米之外的选择 大豆良种繁育

2015年,玉米收购价格呈现下跌趋势。当农民还抱有幻想的时候,迎来了下降幅度更大的2016年,一些种植户从“保本”走向“赔钱”。这让他们开始思考,改变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模式和方向。而此时,对于一些规模种植者来说,走良种繁育这条路成为一种选择。

在黑土地上,有这样一位规模种植者———马炳红,他有着16年的大豆种植经验,也是一家种子公司的经营者。2016年,他承包了6000亩地,用于繁育自家公司的大豆种子。

这6000亩地怎么来的?马炳红介绍,其中大部分承包自种植玉米的土地,承包价格是根据当年玉米收购价来确定的。玉米价格高,包地费用就涨,承包土地价格在每亩300~700元。由于种植规模庞大,马炳红还承包了建筑用地,而承包建筑用地没有国家补贴。马炳红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大豆亩产在200公斤左右,如果包地费用300元,施肥、用药、人工等投入400元左右,种植大豆好的时候每亩能净赚300~500元。

马炳红还介绍,这6000多亩大豆不是自己一个人种,而是再承包给种植户,每人三五百亩,由他来提供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统一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除了可以集资,还能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农民的积极性真能被调动起来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种植大豆过程中,所用的农机均由农机合作社提供。由于种植面积大、作物单一、土地集中,使用播种机等机械的价格相对便宜。使用农机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作业时间,还省去了部分人工成本。据了解,当地进城打工者逐年增加,农村劳动力的人工成本高得离谱。

繁育大豆种子的优势在于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和相对稳定的市场。马炳红说,自己繁育的大豆种子如“台湾75-3”“沪宁95-1”都销往南方,收益相对稳定。繁育大豆种子由于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收益相对种植普通玉米要高一些,但也有一定的风险。例如,公司在与种植户签订合同时,会对种子质量提出要求,如果种植过程中出现纰漏造成种子质量不达标,或者灾难性天气导致减产的话,这部分损失要由种植户承担。马炳红坦白地说,这两年粮食价格不断下跌,自己的大豆繁种收益也不复往年的好前景,仅仅能收回成本,收益并不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玉米籽粒收购价已跌至每公斤0.7元。粮食价格由市场主导,种植玉米几乎不能盈利,种得越多,赔得就越多。

记者又找到一位种玉米的农户了解当地玉米种植情况。这位农户告诉记者,这两年玉米价格一跌再跌,几乎没有盈利。因为自己还要多支出流转土地的费用,成本一下子高出几百块,虽说国家有补贴,但几乎拿不到手,这两年都是在苦苦支撑。最近又赶上化肥价格猛涨,农资成本又要增加。如果2017年玉米价格不回暖,自己真要考虑改变种植方向了。

化肥价格上涨不仅针对玉米,而是覆盖了所有作物。化肥涨价对玉米种植的冲击大,是因为普通玉米缺乏市场竞争力,价格不断下降,抵抗风险的能力自然非常低。这样看来,良种繁育反倒不失为结构调整的一剂良策。

种植大户观望 土地流转遇瓶颈

对种植大户来说,土地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重要。每年二三月份都是东北种植大户准备土地流转的黄金时段,今年却不同,种植大户目前没有抢租的打算,都在观望、推测新一年的租地价格。

近几年中国农业发展迅猛,实现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大好态势,为了让农民赚到钱,国家不断加大粮食收储力度。然而,中国的粮食价格却比其他产粮大国高很多。2016年玉米实施“价补分离”政策,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玉米价格一路走低。为了不让农民利益受损,国家发放了多种农业补贴,但仍然无法改变种地亏损的局面。部分农民就算秋收产量可观,可由于种植成本上升和粮食价格不断下跌,最终收入不抵投入。种植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下降,部分种植户选择缩减种植面积,来应对当前农资涨价、粮食跌价等局面。这也是当前东北种植大户还在观望的原因。

记者联系到辽宁省的三名种植大户。

据了解,当前辽宁省开原市业民镇、八棵树镇、八宝镇多数农户以种植玉米为主。业民镇业民村种植户李子华告诉记者,他2016年一共种了200亩玉米,选择了10余个品种,就是怕单一品种风险大,一旦种子出问题,收成无法保障。秋收时盘算下来,每亩玉米产量达到650公斤左右,产量不低,却没挣到钱。因为没有预料到2016年玉米价格会降这么多,收购价平均只有每公斤1.06元左右。李子华说:“承包地一年每亩就要550元,再加上化肥、种子、农药每亩也要500多块钱。现在玉米收购价格这么低,就算加上国家每亩地给的120元补贴,也回不了本钱,种得越多赔得越多。”

牵动农民心的还有化肥的价格。八棵树镇夏家村种植户徐华龙告诉记者,他2016年共承包了60亩地,主要种植玉米,亩产能达到600公斤。打药、除草、施肥都是自己家人在打理,成本上可以省一些。秋收时以每天100元的价格雇人收玉米,再加上500元的承包土地费用和500元左右的农资成本,忙活一年也没赚头。徐华龙说:“种玉米一年到头赚不到什么钱,也想过改种点儿大豆,可我们这里的土质实在是不适合。没办法,地该种还得种。可化肥价格又一直在涨,今年冬天根本不敢冒险存化肥。现在就想着承包地的价格能便宜点,估计2017年承包地应该在每亩150元。如果承包地都不能便宜点儿,也就不打算再续租了,自己有多少种多少。”

谈到土地承包,以往种植大户都是喜笑颜开,因为承包的土地多、秋收产粮就多,腰包自然是鼓鼓的。然而,2017年种植大户的土地承包之路却多了一分担忧和忐忑。八堡镇古城堡村的种植户耿荣贵2016年共承包了100亩地,承包地的价格在每亩550~600元。“目前种地和往年不同了,农资价格不断涨、粮价不断降,现在就算国家给补贴也是赔,只能从成本上往下减。因为我们这里包地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租地时会与村民达成口头协议,补贴下来要双方平分。这样算下来,我们种植户最终没得到多少补贴。如果国家能把补贴转化到粮食价格上,也许我们种植户才能真正得到实惠。以目前的情况来看,2017年是不是承包地还需要再考虑。一般每年3月份确定土地是否续租。今年如果续租,在不要补贴的情况下,承包价格每亩200元以内可以接受。如果租地成本不减,就不打算续租这么多地了。”耿荣贵的言语中满是无奈。

随着玉米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化肥价格飙升,种植大户在新一年流转土地的积极性随之下降。缩减规模或是退租,这是他们降低损失、避免风险的理性选择。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种植大户的行为可以理解,但这种苗头不可小觑。国家应当想办法进一步稳定和保护种植大户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才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

玉米种植转型难 低价伤了大户心

目前东北玉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积压问题,价格承压下行。农民收入减少,免不了会诉苦。

种地30年,孟宪强是辽宁省开原市城东镇的一位资深玉米种植户。即使资深,面对日益下跌的粮食价格,他也表达出了无奈。“我的三十来亩地去年也就能保本。村民们土地多的每亩能赚300元左右,大多数人都赔了钱。”据孟宪强介绍,东北是旱田,不适宜种植太多经济作物,而近期玉米仅卖到每公斤1元钱。

东北气候条件冬长夏短,每年4月中旬土地完全解冻,直到10月中旬是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期。眼下,许多东北农民没有太多农活,而是盯着掰下的玉米发愁。同其他地区一样,年轻力壮的青年都外出打工,包地、土地流转的情况比较常见,一亩地一年能有500元的包地费。这么看来,在家种玉米倒不如包地划算,想到这里,孟宪强不禁有些心寒。

玉米种植现状如此。当下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大豆种植,但他没有改种大豆的意向。孟宪强说,种植大豆的收益不确定性很大,一亩地顶多赚400多元,且大豆叶片容易出现病虫害,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管理。当地农户即使种植大豆,也是与玉米搭配种植。

种地多年,孟宪强并不刻意追求新型肥料和品牌肥料,但会凭自己的经验分辨真假肥料,这让他少走了不少弯路。“粮价已经那么低了,农民赔不起。”孟宪强说,他买肥料只找信得过的熟人。当地病虫害并不多,因此不需要打太多农药,农药主要用于田间除草,如果遇到自然灾害,通常会在地里铺膜。

抱怨归抱怨,玉米还是得种。当地玉米种植规模已经形成,技术、产业等各方面也都成熟,许多大户的规模化种植都依赖机械,连种地带收割,每亩200元搞定。收割完成后,村里有收粮的经纪人介绍收粮的公司上门收购玉米。谈到今年种地的打算,孟宪强一句话道出了所有农民的心声:“希望国家能支持粮食价格提升。”

业内人士分析,2016年玉米虽然降价,但加工业回暖,竞争力慢慢增强,必然会促进贸易走活,降低进口玉米数量。专业人士分析,当前玉米降价是暂时的,从长远看,玉米种植还是有前途的,这也算是给种玉米的农民一剂强心针。

分享
1
上一篇:大棚菜防冻有术 下一篇:种花生用这种技术可增产30%,掌握技术要点很关键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