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科技小院产生的背景

发布时间:2024-12-01 14:18:01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200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一、科技小院产生的理论背景

作物生产的高产高效(“双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人口大国,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和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导致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大,而工业发展及城市化的进程中,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面积将不断减少,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目前和未来粮食生产必须走大幅度提高单产的道路,既是走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 双高 的根本途径,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制约了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我国每年有 6000 多项科研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 30%~40% ,远低于发达国家 80% 以上的水平。因此如何更好地促使农业科技的研究与生产需求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应用主要经过以下五个环节(图 1-1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原因是研究与实践脱节、缺乏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和人才: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可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使科研与生产更好结合、使科技人员与农民更好结合、使国家目标(粮食安全)与农民目标(增加收入)更好结合,集科学研究 - 示范 - 生产于一体,同时使技术研究、示范推广与人才培养融为一体的平台 ( 1-2) ,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

1-2 有利于科技和生产、理论和实践、国家和农民目标协调统一的理论研究 - 技术研发 - 示范推广 - 人才培养平台构想图

二、科技小院产生的现实背景

1973 年起,中国农业大学以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的农大师生与曲周县人民并肩努力,通过治理黄淮海平原 28 万亩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次基础上, 2006 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合作建设 “985 工程 ”——“ 农业资源及其高效利用科技创新平台 的基地,在 300 亩基地引进众多国际项目,为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并取得较大进展,建立了以土壤和作物综合管理为核心的高产高效农作物最佳管理技术思路,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为将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使其尽快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2009 年初,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老师们在曲周白寨乡北油村选定了一块总面积 163 亩,由 59 个农户 73 块地组成的 核心示范方 ,并配备了两名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农业技术员。

三、科技小院雏形在摸索中产生

在具体实践中,县、校双方技术人员一步一个脚印,针对“双高”技术示范中地块狭小不成规模、机械化程度低、肥料施用不合理、技术措施实施不到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等制约生产发展的各方面问题,探索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体系,同时构建有利于实现科技和生产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国家目标和农民目标协调统一的理论研究 - 技术研发 - 示范推广 - 人才培养平台。经过不断探索,曲周 双高 示范基地师生在全国首创了以科技小院为核心的综合配套农业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将科技小院、科技长廊、科技小车、科技农民、科技培训和面对面的科技服务等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 最后一公里 的难题,逐步形成了以科技小院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与示范平台 ( 1-3)


1-3 以科技小院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与示范平台示意图

通过这一平台,在曲周逐步建立了多个科技小院(表 1-7 ),探索实现农业理论与实践、科研人员与农民、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国家需求和农民目标、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有机结合的农业技术和示范推广创新模式。


分享
1
上一篇:五项措施培育辣椒壮苗 下一篇:双高技术示范推广-探索“四零”培训体系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