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重点防治稻飞虱

发布时间:2024-12-05 09:35:26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1106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近年来,国内水稻产区,稻飞虱是水稻上最主要害虫,其发生为害具有隐藏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的特点。轻度发生时减产30%~50%,危害严重时颗粒无收。

水稻飞虱主要分为三类: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由于世代重叠常年繁殖,所以极易产生抗性,如何正确用药就需要大家重点关注。

在发生前期应当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防止后期贪青徒长,浅水勤灌,适当晒田,降低田间湿度。搞好测报,加强田间虫情观察。在达到防治指标时要立即防治。防治指标为:白背飞虱为百丛水稻上有虫1000头以上,褐飞虱为孕穗至抽穗期百丛水稻上有虫500头以上。最好用机动喷雾器开展大面积的联合防治,快速扑灭,提高效果,节省投入。同时,禁止使用敌杀死、速灭杀丁、灭扫利等除虫菊酯类农药,这类农药会剌激稻飞虱大发生。

白背飞虱

危害特点和害虫识别:成、若虫群集

于水稻下部刺吸汁液;雄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导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的稻株干枯,俗称“冒穿”、“透顶”、或“塌圈”。

白背飞虱成虫体长只有4毫米长,不

到一粒米大,体色为黄白色或者暗褐色,刚孵出来的若虫只有针尖大小,大若虫体长2毫米左右。新疆、宁夏年生1~2代,东北2~3代,淮河以南2~3代,长江流域4~7代,岭南7~10代,海南南部11代。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最初虫源从南方迁来,迁入期从南向北推迟,有世代重叠。

防治方法:1.选用赣早籼42号等抗白背飞虱的抗虫品种;2.早稻后期或单晚稻前期及连晚稻秧田生育期,每亩使用8%噻嗪酮水面展膜油剂100~150ml,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2g,也可使用扫飞(20%烯啶虫胺+6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6g,爆发期用12g,适当加毒死蜱或敌敌畏,展膜油剂持效期可达15天以上。

褐飞虱

危害特点和害虫识别:危害特点同白背飞虱。褐飞虱虫体大小与白背飞虱相似,体色为褐色。海南年生12~13代,世代重叠常年繁殖;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年生8~9代,3~5月迁入;贵州南部6~7代,4~6月迁入;赣江中下游、贵州、福建中北部、浙江南部5~6代,5~6月份迁入;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东南部、江苏、安徽南部4~5代,6~7月迁入。

防治方法:1.选用抗虫品种,如湘早籼

1号、3号,广优青,七桂早25,威优35,南京14等抗虫品种。2.在若虫卵化高峰期至2~3龄若虫发生盛期,及时喷洒25%阿克泰(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每亩用药1.6~ 3.2g,若虫发生初盛期兑水35kg喷雾,活用25%双甲威(叶飞散)乳油100~150ml兑水100kg喷雾,或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早稻、早中稻、晚稻每亩用20~30g,迟中稻用50g,或10%醚菊酯悬浮剂50~ 10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提倡使用20%康福多浓可溶剂,每亩6~ 8ml或75%杀虫丹·噻嗪酮(虱螟特)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43g防治飞虱,兼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灰飞虱

危害特点和害虫识别:成、若虫刺吸水稻等寄主汁液,引发黄叶或枯死。湖北、四川、江浙、上海年生5~6代,福建7~8代,北方4~5代,在福建、两广、云南冬季3种虫态可见,其他地区多以3、4龄若虫在麦田、河边等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

防治方法:1.于2月卵孵化前火烧枯叶,彻底清除田边塘沟杂草,3月份开始调查越冬卵的数量。2.掌握在越冬代2~3龄若虫,水稻齐穗后7~14天为防治适期,每穗有成、若虫3~5头时,喷洒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或25%阿克泰(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20%扑虱灵乳油2000倍液,大发生时间隔7天再喷1次,可兼治稻瘿蚊、稻蓟马。(江华)

分享
1
上一篇:秋播大蒜越冬管理措施 下一篇: 2,4-D遭受“政治迫害”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