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网> 技术 >正文

枇杷保鲜的技术

发布时间:2024-12-17 13:02:07 来源:农资网 编辑:郑钦文 本文有901个字,大约阅读时间3分钟

枇杷果肉柔软多汁,且又成熟于初夏高温多雨季节,故一般条件下难于贮藏和长途运销,致使鲜果集中上市,果价大跌,未销完者出现大量烂果,从而严重制约了枇杷的发展。于1993-1996年开展了枇把贮藏保鲜研究,并于1997年将该技术应用于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

天晴3天后采收解放钟、太城4号枇杷果实,采时留果柄。选果色橙黄、无病虫和损伤的果于普通洁净冷库贮藏。自配保鲜剂(主要成分为高锰酸钾和含Fe、K、C等的碱性载体,两种成分比为高锰酸钾:载体=1:2)。

2.处理方法

采收的果实置于洁净、通风阴凉处,用排风扇进行1.5-2小时风冷,然后装入外套PE(即聚乙烯膜袋)的塑料筐内,每筐装果22.5-25kg。果面上放定量保鲜剂,盖上塑料筐盖,立即运进经过24小时预冷的冷库中降温。当库温降到5℃以下,用真空泵对聚乙烯袋(厚度40-60μm,若有热合条件,选用80μm更佳)抽气减压,抽至膜袋紧紧压附果筐为止,用橡皮筋紧扎袋口,谨防空气漏入;接着有序地码垛;再将库温降到1.5±0.5℃,进行恒温贮藏。

对照为把经过风冷预贮的果实装入塑料筐中,每筐装量与保鲜处理相同,不作其他处理,与保鲜处理同置一冷库中。分别测定贮藏环境(PE袋内)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及枇杷水分、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及脂肪的含量。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枇杷经保鲜处理,贮藏45天后,贮藏环境PE袋内二氧化碳含量为10.1%-10.3%,氧气含量为2.9%-3.2%,果实水分自然散失率0.5%-0.8%,好果率99.8%-100%,不出现皱缩现象,感观鲜度、果皮可剥度、果肉柔度、食用口感均与鲜果无异。对照贮藏30天,果实水分自然散失率高达30.1%-30.5%,腐烂率100%,果皮无法剥离,果肉僵硬(指没有腐烂部分),果实鲜度极差,且伴有浓烈异味,完全失去了食用价值。

试验还表明,解放钟、太城4号经45天贮藏保鲜,可溶性固形物由贮前的8.4%、8.2%分别降至8.2%、8.0%;可滴定酸含量由贮前的0.48%、0.5%降至0.46%、0.48%;维生素C含量由贮前的6.01%5.93mg/100g降至5.87%、5.77mg/100g;蛋白质含量由贮前的0.43、0.41g/100g降至0.41、0.39g/100g;脂肪含量均由100mg/100g变为95mg/100g。贮藏前后各营养成分变化不大,说明枇杷完成贮藏后,基本上仍保持了原有品质。

采收的枇杷经风冷预贮后,装入外套PE袋的塑料筐内,应用保鲜剂、减压、低温等技术措施,保鲜45天,失水率几乎为零,好果率100%,果实主要品质指数维持在较佳水平上;感观鲜度、果皮可剥度、肉质柔度和食用品质风味均与鲜果无异。延长了枇杷鲜食期,调节了市场供应,每千克销售价可达8元,扣除成本,纯收入达3.5元。果实出库前对冷库进行缓和升温(从1.5±0.5℃升至近于常温)处理,发运时卸去PE袋和保鲜剂。实践证明,保鲜果实运到销地后,果实色泽鲜度仍基本保持不变。该技术操作简单,投资少,见效快,经保鲜过的果实无药物污染,符合卫生标准。

分享
1
上一篇:西瓜白粉病要快治 下一篇:人参果的栽培
目录

推荐阅读

最新更新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